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研讨]法学院举办“基因编辑的多维思考”跨学科博士沙龙

[研讨]法学院举办“基因编辑的多维思考”跨学科博士沙龙

近日来,“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持续发酵,由此引发的科技与道德、科研与伦理之间关系的争论重回大众视野。12月2日,法学院举办“基因编辑的多维思考”跨学科博士沙龙。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吴玉军教授、哲学学院晏辉教授、社会学院赵孟营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张宇迪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卫生法学系马辉副教授、《人民日报》何民捷编辑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卢建平教授、副院长柴荣教授、副院长袁治杰副教授、学院团委书记徐淑琳老师出席会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的三十余位师生参与了本次沙龙。与会专家学者和博士就基因编辑事件本身及与之相关的技术、伦理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李德嘉主持。他介绍了本次沙龙举办的社会背景——“基因编辑”事件的发展过程,并简要谈到了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学科问题。法学院院长卢建平教授为本次会议致辞。他指出,针对该事件的探讨,应遵循从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再到法律评价的逻辑思路,进行跨学科的多维思考,并从自身对科技与伦理的研究和认识出发,从不同角度围绕着此次事件提出了事实之问、技术之问、未来之问、伦理之问、管理之问及法律之问等六方面的问题。


会议共分为三个单元,与会者分别就“基因编辑技术中的医学与科技伦理”、“新技术发展中的伦理困境与哲学应对”、“基因编辑技术中的法律思考”等议题进行研讨。各位青年学者紧扣议题,各抒己见,讨论热烈。在代表发言后,吴玉军教授、晏辉教授、马辉副教授、袁治杰副教授、何民捷编辑进行了针对性的评议。他们对于代表们的发言予以肯定,提出建设性的延展和建议,并从科研伦理、法律边界、技术与法律的关系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随后会议进入自由讨论的阶段。针对发言中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学者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北京妇产医院主任医师张宇迪医师及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柴荣教授作会议总结发言。张宇迪医师以自身作为医务工作者的经历,为我们对基因编辑的思考打开了一个新的侧面。柴荣教授从青年博士追逐新问题的思维活跃度、跨学科交流促进了学术讨论的深入以及会议促进了不同学校、不同学院之间的交流等三个方面高度肯定了本次会议的目标以及跨学科、校际合作的研讨所实现的成果,并对所有与会人员表示感谢。


20181204154392970294708407.jp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