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论坛]​钱南秀对话杨联芬:晚清妇女楷模的演变 ——第十期京师论坛举办

[论坛]​钱南秀对话杨联芬:晚清妇女楷模的演变 ——第十期京师论坛举办

 

2018年10月9日,第十期京师论坛在英东楼演讲厅举办,题为“晚清妇女楷模的演变”。本期论坛由北师大文学院教授于雪棠主持,邀请了莱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中国文学教授钱南秀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联芬进行对话,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莎日娜作为嘉宾学者出席。

 

论坛伊始,由于雪棠介绍论坛宗旨、对话学者、嘉宾学者及本期论坛主题。发言环节,钱南秀从贤媛传统切入,她认为这种精神的形成,源自《庄子·逍遥游》中的“至人”人格,魏晋竹林七贤、支遁、王羲之等人就沿袭了这套精神谱系,有咏絮之才、林下之风的谢道韫,就有以自己的智慧保护家人、保卫国家的故事。清末女学运动对贤媛精神有所继承,而这贤媛精神,也成为清末妇女平权运动的思想资源之一。清末维新妇女根植于中国知识妇女传统,对魏晋“贤媛”及其所代表的“林下之风”之自由精神极为认同,打破传统儒家内外之别,将争取妇女权益置于强国之先。而这一由妇女主导的、侧重于社会文化变革的自我解放运动,却很快被更激进的革命话语替代。中国传统中,“列女”与“贤媛”是妇女史书写的两大分支,一显一隐,对立而又互补,贤媛更侧重知识女性,长期隐于父权幕后,却在清末维新运动中喷薄而出。另一方面,“列女”与“贤媛”均于汉文化圈诸国出现仿作,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列女”仿作大量涌现,亦成翻译介绍西方女性故事载体,并借之形成“女杰”话语,成为妇女革命主流。陈撷芬于《女学报》谓中国女子有“坚执心”“慈爱心”“报复心”三大特色,秋瑾后来成为国民偶像,也是被此类话语推动的。

 

杨联芬称赞钱南秀中国文化中“贤媛”传统的研究发掘和彰显了过去为“正史”所遮蔽的独立自强知识女性的谱系,认为此举对于恢复中国妇女历史真相,丰富历史叙述具有重要意义。她还补充道,“贤媛”一词,并非完全等同于“才女”,她具有主体性和人格内涵的气质,与西方现代的自由、平等观念非常接近。在古代,最初男女教育比较平等,后来受礼教影响形成巨大差异。因此,教育是女性解放的最基本前提,通过教育获得独立的资本,才能最终脱离父权和家庭束缚获得自由。在晚清,女性观已经建立,胡彬夏、陈衡哲、冰心均有一系列反映女性生活的作品,而她们关于女性身份的观点,又各有不同。“贤母良妻”尽管来自儒家经典,却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发明,于20世纪初作为新词回到中国,很快就被质疑而始终居于尴尬地位。

 

对话开始,莎日娜就女性楷模的阶级问题提问,钱南秀指出学术界关于知识妇女书写能否反映劳动妇女心态的质疑,但在缺乏史料的情况下必须重视发掘现有的女性书写。杨联芬则认为马克思从经济角度论述妇女解放是极为深刻的,但经济独立的妇女并不一定得到解放,还应重视教育。针对于雪棠提出的“爱伦凯的思想怎么传入中国”的问题,杨联芬回答,瑞典妇女运动活动家爱伦凯“有恋爱才是道德婚姻”的观点,在五四时期被奉为格言,形成很大的影响,并引发离婚思潮。另一方面,马克思从经济角度论述妇女解放,是很深刻的,因此,女性经济独立、争取教育资本、拥有受教育权利,都是必要的。

 

在师生问答环节中,同学们就性向体系背后的权力对抗、女权主义者的慈禧评价、贤媛的道家阐释等问题提问。杨联芬指出,女权对立面是男权,男权不等于男性,不是性别对立,女权运动是人权运动,不仅要尊重弱势性别,还要尊重弱势群体,包括残疾人、心理障碍人群等,有尊重才能研究。女性要独立,这不是男性或女性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钱南秀认为,慈禧虽然有鼓励女子教育、鼓励放脚等行为,身边也有一些有才学的女子,但她仍是男权社会的统治者,在她身上男权的体现非常明显,是典型的独裁者形象。

 

最后,于雪棠为讲座做了总结发言,京师论坛第十期结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