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成果]京师中国传媒智库发布第十七期《世界形象地图——中国网民眼中的多元世界》系列报告

[成果]京师中国传媒智库发布第十七期《世界形象地图——中国网民眼中的多元世界》系列报告

2018年4月3日晚7点,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联合主办的“京师中国传媒智库发布” 第17期《世界形象地图——中国网民眼中的多元世界》系列报告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举行。此次系列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中国互联网国际舆论与国别研究报告、基于互联网舆论的国别形象研究报告,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媒体合作发展研究报告。


本次发布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主持,报告发布人有: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人民在线副总经理单学刚、人民网新媒体智库高级研究员、人民在线副总编辑刘鹏飞、人民网新媒体智库研究员、智库中心研究部副主任张力,以及人民网新媒体智库研究员、主编助理杨卫娜。此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人民日报海外网海外舆情中心总监卢永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刘茜担任发布会的互动专家进行了互动点评。


首先,单学刚对于《世界形象地图——中国网民眼中的多元世界》系列报告及其团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扬。他提出,该研究以全新的视野,透过新闻、微博、微信、热帖、搜索、淘宝、豆瓣等大数据,从多个维度勾勒出了中国网民对美、英、法、俄、日、德、意等国家的国别网络画像,对于加深相互理解,实现民意相通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实践。


在《中国互联网国际舆论与国别研究报告》中,刘鹏飞指出,中国作为全球网民最多的互联网大国,综合国力和地位不断上升,“一带一路”成为新时代的名片。在大国外交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搭设“数字丝绸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该研究报告对互联网国际舆论特点、规律和趋势走向进行了解读,并就如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实现民心相通给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意见。报告认为,目前互联网国际舆论呈现出从传统媒体转向社交媒体、从舆论被动转向主场与主动等主要特点。同时,虽然不断取得新成果和长足的进步,但“西强我弱”的总体基本格局远未改变,目前国际传播仍存在薄弱环节。因此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境外媒体布局、加强境外舆论场本土化力量、生产适销对路的传播内容、支持国内社交媒体走出去、建设国际传播的效果评估、加快培养多语种传播人才等方式提高中国的海外传播能力。


在《基于互联网舆论的国别形象研究报告》中,张力就一些具体国家和案例进行了分析。他首先提出了一些有趣的发现,如网民对于邻国的关注大于对于欧美国家的关注;首都往往是一个国家国际形象的核心议题;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形象的最重要的名片;吃是永恒的热议话题等等。在如何构建立体的国家形象方面,张力以越南为例,认为目前中国网络舆论中的越南形象较为复杂,网民对越南的了解稍显不足,网民印象受中越历史和外交、政治等因素影响较多。与日益火爆的越南旅游相比,网民对越南社会发展状况、越南人的了解相对滞后,民间就会存在误解与摩擦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把握不同国家民众的真实心理,还原真实的民意构成。这样的研究非常有利于在议题传播中把握好尺度,扩大互利合作和相互理解。


随后,杨卫娜就《“一带一路”国际媒体合作发展研究报告》进行了发布。她指出,由于政策基础的逐步搭建和话语体系的不断完善,一方面国内媒体资源通过整合形成矩阵化的强势传播氛围,另一方面国际媒体间的合作不断加强,中国媒体“走出去”和外国媒体“走进来”日趋形成规模。而媒体间的合作经历了从座谈交流到联合采访再到产品衍生的逐步递进,合作规模从小到大,覆盖范围由点到面,领域扩展由浅入深。


杨卫娜提到,目前“一带一路”下媒体合作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相关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与语言文化存在差异、相关国家媒体处于弱势地位、“民心相通”发展相对缓慢以及信息时代给传统媒体带来不小冲击等。面对这些挑战与压力,应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推动中国与沿线各国广泛开展交流合作,运动文化软实力达到“民心相通”;依据媒介平台与受众的差异化细分媒体合作;在广播影视领域开展合作,加快搭建互信桥梁;更多打造平台媒体,推动媒体融合讲好中国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