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成果] 京师中国传媒智库发布第18期: 《网民对图书奖项的认知与评价调查报告》

[成果] 京师中国传媒智库发布第18期: 《网民对图书奖项的认知与评价调查报告》

  2018年4月17日,“京师中国传媒智库发布”第18期《网民对图书奖项的认知与评价调查报告》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举行。此次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主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实验室“新闻出版大数据用户行为跟踪与分析实验室”执行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秦艳华发布。互动专家有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张苏,线装书局总经理兼总编辑、中国出版协会副秘书长王利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ISLI注册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唐贾军,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万安伦教授等。参加会议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洪忠、北京中启智源数字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曹仁杰等。

  

  发布人秦艳华教授介绍,本报告重点考察了网民对国内外35个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图书奖项的认知以及对中国图书奖项和对图书奖项推荐评选方式的评价,由实验室科研团队在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基础之上撰写而成。

  

  茅盾文学奖获网民最高认知度

  

  报告指出,网民认知度最高的图书奖项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分列二三。 对中国国内图书奖项认知度高于国外奖项。在所有年龄段中,46—55岁年龄段网民对图书奖项的总体认知度最高。这主要是由于,46-55岁年龄段网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高考恢复以后他们有更多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文化水平也有明显提升。与年轻年龄段网民比,社会阅历丰富,所以成为对图书奖项认知度最高的人群。

  

  另外,借助因子分析,报告中将35个图书奖项分成4类:政府类图书奖、市场类图书奖、有影响力的图书奖以及外国类图书奖。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发现,网民对外国类图书奖和市场类图书奖的认知度越高,购书量越大;对政府类图书奖的认知度不能影响购书量;对有影响力的图书奖认知度越高,购书量越低。

  

  女性更偏爱文学类图书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文学类图书,女性更偏爱,学历越高读的越少;科技类图书,男性更偏爱,追求图书实用性而非思想性;社科类图书,图书的时代性评价越高,阅读量越低;少儿类图书,奖项权威性不足,文字质量待提升;生活类图书,学历越高,阅读量越低;教育类图书,年龄越大读的越少,追求艺术性而非娱乐性。

 

  不同类型的读者对图书奖项的评价呈现出明显差异。阅读以及购买图书数量越多,对图书奖项影响力的评价就越高,并且呈现出明显的读者与非读者(一年内不读一本书的读者)之间的差异,非读者对中国图书奖项评选各个指标的评价明显低于读者。

 

  “读者推荐”比“专家评价”更受欢迎

 

  在对奖项推荐评选方式的评价中,“读者推荐评选”获得最多认可,其次是两类以上权威组织和网络平台,对专家推荐评选方式评价排名较低。以专家为代表的精英文化、以读者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看似对立,实则殊途同归。由读者产生的评论和意见往往会带给消费者一种人际传播式的接近性,产生一种“大家都爱读”的心理,从而促使消费者去购买和阅读。而“专家评价”是由专家推荐的书籍,通常在价值观上趋向于权威性与社会性,在内容上具有更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但这些标准,往往不是消费者读(买)书时所考虑的第一因素。整体而言,网民认同度高的奖项为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以上奖项均由专家评选推荐产生,可见读者对专家的“逆反心理”并未影响其实际行动。

 

  秦艳华认为,网民对图书奖项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阅读行为,加强对图书奖项的宣传力度,提高各大图书奖项的知名度,有助于形成全民阅读的社会风气。另外,还要关注受众的差异性,图书评选不能“一刀切”,应根据网民群体特点评选出不同类型的书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