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讲座]北师大图书馆成功举办“沈从文小说中的民族想象与国家认同”——纪念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专家讲座

[讲座]北师大图书馆成功举办“沈从文小说中的民族想象与国家认同”——纪念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专家讲座

  2018年5月10日是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纪念日,沈从文在文学成就以及其他成就再度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为引导大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沈从文的成就、理解沈从文小说的价值及深刻寓意,图书馆特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洪涛教授作了题为“从《边城》到《长河》——沈从文小说中的民族想象与国家认同”的学术讲座。讲座于当晚19:00-21:00在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举办,我校师生及校外沈从文关注者和研究者共计260余人参加了讲座。

 

图1 刘洪涛教授主讲

 

  刘洪涛教授是国内较早研究沈从文的学者专家之一,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讲座伊始,刘教授首先明确了沈从文的文学地位,指出“沈从文的创作,是有关现代中国命运的深刻寓言。”然后以时间为脉络,结合具体作品介绍了沈从文不同时期作品的艺术特征及成因。如沈从文1924-1927年北京时期写的湘西作品大多是回忆性文字,寄托对往昔生活的浓浓思恋之情,具有文明笼罩下的感伤色彩和记实倾向。而在1928-1931年上海时期所写的苗族传奇故事,着重凸现湘西世界蛮荒自然状态和原始初民的神性、强力与浪漫爱情,为他笔下的湘西世界增添了无限魅力与风情。该时期作品也更多的站在苗族立场,通过苗族文化的特异性表现湘西的特异性,也是在这一时期,沈从文第一次承认了自己的苗族血统。

 

  随后,刘教授重点分析了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边城》与《长河》。认为《边城》所表现的牧歌情调和乐园图式,是地地道道中国式的,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自然中最美好与最具诗性的一面。刘教授指出,《边城》的文化隐喻要放到近现代文化守成主义思潮中去理解,并将其与《阿Q正传》进行了对比分析。接着梳理了沈从文的经历和心态变化,在那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影响下,沈从文在创作方面从张扬原始野性到皈依教化文明,整体上的中华民族意识和认同感增强,转而开始充当整体上的“中华民族”形象的代言人。而《长河》中体现的国家认同表现在多个层面。如作品的语词之中充分体现出随着国家力量的快速增长,湘西处在纳入国家体制的过程中,湘西民众产生的忧惧和希冀,他们对现实虽多有不满,但他们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感却在增强,而作品的尾声也体现了其国家认同从意识转化为了实际行动。此后沈从文对民族想象和国家认同的探索转向散文形式,他在1938-1946年云南时期所写的一批哲思散文,标志着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实现了一次新的升华和飞跃。

 

图2 刘洪涛教授与读者交流

 

  最后刘教授重申了讲座主题,认为沈从文通过从苗族认同走向中华民族认同,客观呈现了中国从传统的朝代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历史进程,重塑了诗意中国形象,还从乡土和下层民众中寻找“生命”的能量,为民族和国家的浴火重生提供精神资源,最终自己也对“中华民族”实现了彻底的归依。

 

  在现场互动环节,来自校内外的读者踊跃提问,对于“与鲁迅等作者相比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对《三三》这部作品的看法”、“对沈从文本人的看法”以及现代大师级作家的地位等问题,刘教授也耐心地做了解答,充分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踊跃提问的读者获得了图书馆专门提供的讲座赠书《边城》《呼兰河传》《诗经》。

 

  整场讲座,现场观众在刘教授风雅的谈吐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引领下,感受了沈从文笔下的魅力湘西和诗意中国,及其作品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更进一步认识了沈从文小说的价值和对世界文学的意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