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头条关注» 顾明远:党的理论创新引领中国教育科学的发展

顾明远:党的理论创新引领中国教育科学的发展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引领中国教育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指导着中国教育科学向正确的道路蓬勃发展。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了新的目标,做出了新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历史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深刻地论述了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念。总结为“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的讲话全面论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科学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论,历来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报告十分明确地阐明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他指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赋予了教育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时代需要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服务。习近平在2014年9月9日与北师大师生座谈时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充分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


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就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契合、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匹配。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说:“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揭示了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目的。


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就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党和国家自始至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持续加强教育的投入。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4%以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他多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领域就具体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与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教育是全国人民最关注的直接利益问题,是实现社会公平最基本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乃民生之基,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通过教育,提高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才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为人类进步服务。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理念和方略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育价值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把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均衡,教育投入要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同时关爱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和障碍学生的教育,使每一个儿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是: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他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全面阐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内涵和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首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要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为祖国奉献的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传统美德,历来被认为是衡量、评价一个人一生品格最主要的标准。几千年来爱国主义激励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团结一心,前仆后继,抵抗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取得一个一个胜利。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人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爱国主义永远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继承中国传统美德,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学生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增长见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习近平特别强调增长见识。见识不同于知识,见识是指有开阔的视野、高远的志向,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因此教育要引导学生把读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培养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习近平非常关心学生的健康,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让学生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之后才能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享受幸福的生活。党和国家历来都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致信教育部长马叙伦,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现在我们的孩子肥胖率、近视眼增多,许多疾病有年轻化趋势,令人堪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近视问题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关键在于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体育锻炼。


要加强学校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可以陶冶心情,提高素养,起到涵养情操的作用。2018年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回信,赞扬他们在美育工作、美术事业发展上的成就和贡献。他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这充分阐明了美育的育人功能。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劳动教育,要求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历来都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由于没有列入培养目标中,劳动教育被忽视了。现在我们的孩子连自己的生活都不会自理,长大后怎么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动力,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新的思维,劳动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劳动对个人发展来说也很重要。首先,劳动能加强儿童身体素质,使机体充满活力。其次劳动能培养儿童的意志、自信心和责任心。第三,认识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从而培养儿童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第四,孩子在劳动中既动手,又动脑,可以培育儿童的创造能力,是创造的基础。在培养目标中增加劳动教育,使得教育方针更加全面。“五育”并举,互相渗透、相互促进、全面发展。


习近平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论述得全面而又具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为新时代的教育方针充实了许多新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文化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实践创造的文明成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华,坚持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教育理论建设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教育传统就是在中国文化这块沃土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立国立民之本,有着为国为民的教育价值观,这种教育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思想源泉。


中国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人在于教育,没有族类之分。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使每个儿童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永远是中国教育理论需要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德育为先,是中国优秀教育传统。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说:“才,人之资也,德,人之帅也”,“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大学》中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把个人利益、家庭利益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构建了一套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和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理论,这为新时代德育提供了理论源泉。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理论著作,《学记》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教育的经验和理论,第一次全面论述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学校制度、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教师学生和师生关系。《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极为丰富,符合教育规律,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宝贵遗产,是中国教育传统的重要文化基础。


中国教育科学要认真深入地研究中国教育传统,挖掘其宝贵的内核,树立文化自信、教育自信,为建立中国风格、中国话语、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提供文化根基。


“四有好老师”的教师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他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使命。”


什么样的人才能当教师?习近平在2014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与北师大师生座谈会时提出“四有好老师”的主张,即做个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


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习近平说:“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教师要把“传道”放在第一位,主动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当中;教师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师要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


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习近平总书记说:“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并说:“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做老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


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习近平说:“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习近平在这里提出扎实学识,不只是学问,同时指出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视野,做智慧型教师。


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习近平总书记说:“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他说,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的开始。老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必须精心加以引导和培育,更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使学生充满自信,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习近平论述好老师的标准,既有理论的论述、历史经验的解释,又有对现状的分析和具体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他的论述为教师教育研究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改革创新的科学发展观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教育领域的改革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并对改革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具体举措。《决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他对高等学校的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以及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都提出改革的具体要求。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就要求各级党委将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就要把握学校的办学方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教育科学要研究教育如何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


新中国建设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上有许多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同时深入中国教育的实际,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总结教育实践中的鲜活经验;同时吸收世界教育改革的经验,把世界经验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实现教育的本土化。逐步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