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头条关注» 让教育回到原点 |《顾明远文集》12卷本出版

让教育回到原点 |《顾明远文集》12卷本出版

提到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就不得不提到一位“教育老兵”——顾明远先生,70年来,他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有目共睹。特别是在40年前,“文革”结束后,顾明远先生针对“教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的极左观点,提出“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针对当时流行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批驳了教育理论的极左思潮,在全国引起很大轰动,对推动教育界的拨乱反正起到了巨大作用。


20181225154572582518200369.jpg


顾明远先生更是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催生了比较教育这门教育学科。他的“主体客体统一论”,是指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这也是顾明远结合中国国情,对杜威的教育思想做出的创造性的发展。他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等观点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这些理论极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思想库。顾明远先生具有开创性的比较教育研究,打开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视野。改革开放以来,他参与了我国许多重大教育决策,比如“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就是他引入我国的。


2019年将至,顾明远先生也即将迎来自己90岁生日,在这一值得纪念的日子里,顾明远先生将一生真知灼见汇集成册,历时三年终于完成《顾明远文集》这一部“鲜活的教育百科全书”的编著。

20181225154572588286807252.jpg

《顾明远文集》


《顾明远文集》共12卷,700余万字,全面反映了顾明远先生在教育理论领域的耕耘和对教育实践的感悟,既有纵横捭阖的宏篇巨论,亦有信手拈来地娓娓而谈,体现了他对世界教育的洞见、中国教育的透视、教育历史的总结、教育现实的分析与教育未来的展望。


今天我们选取本文集里顾明远先生一次经典演讲,与大家共同感受和回顾这位“教育老兵”对教育的深爱和反思。


让教育回到原点——

在首届全国霍懋征教育思想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能够来参加霍懋征教育思想研究会组织的论坛,我非常高兴。


霍老师是我们教师的榜样,我觉得她的教育思想非常有必要继承、发扬、传播。她一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众多的人才,而且教育理念是非常先进的。今天这个论坛,我就不专门谈霍老师的教育思想了,过去谈过几次。我今天就围绕着《让教育回到原点》这个题目讲一讲吧。


去年有一个论坛要我发言,我就讲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可说,没有什么新鲜的想法。过去鲁迅在香港演讲的时候的题目叫《老调子已经唱完》,我的发言相反,叫老调子还没有唱完。一是我自己也没有什么新东西。这几年的工作主要是帮助教育部搞点调研。最近这几年我也没有读什么书,所以只能唱老调子。二是我觉得老调子真还没有唱完,我们过去唱的调子现在还要继续唱,因为教育改革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已多年,现在素质教育推行得还不是很好,有的地方还是应试教育是主要的。我过去呼吁取消奥数班,现在大家还在搞奥数。前天有一个人跟我讲,北京市的奥数生产链大概是20亿元。你想想看,我们几十万名学生学奥数,一节课200块钱,一年下来多少钱?还有培训机构,还要出辅导材料,等等,一年就是几十亿元。我十几年以前就呼吁停止“三好学生”的评选,但到现在还在评。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总是“虽然什么什么样,但是还是要这样”。虽然评“三好”有很多弊端,但是还要评,还要把它作为升学的条件。所以我觉得我还是要唱这个老调子。老调子没有唱完。


我觉得我们要回到教育的原点。现在都把教育当作工具:家长把教育当作孩子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的敲门砖;学校把教育作为提高升学率的敲门砖;地方政府把教育作为自己政绩的敲门砖,升学率高了,政绩就有了;我们的校外辅导机构,当然不是说都不好,但有很多校外辅导机构把教育作为赚钱的工具。


到底教育是什么?教育考虑不考虑儿童的幸福?考虑不考虑儿童的需要?考虑不考虑儿童的权利?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回到教育的原点予以思考。


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就是传承文化,培育人才,促进人类的发展。从个体来讲,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从人类来讲,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鲁迅有很多思想很有超前性,现在仍然很有意义。我建议老师们读读鲁迅的一篇文章,1919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它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反对封建的教育,要讲民主,要把儿童放在中心的地位。他批评旧式的教育不是儿童本位,而是老子本位。父亲讲的话,句句都是对的,儿子都得服从。过去的封建教育就是这样。本来儿童是我们发展的未来,但是旧的教育是老子本位。鲁迅说从进化论的观点来讲,任何动物第一是生存,第二是繁衍,第三是发展。要生存当然要吃要喝。要把自己的种族繁衍下去,就要以幼儿为中心,幼儿是我们的希望。要发展,自然界中很多动物、植物都牺牲自己,让自己的后代很好地发育成长。鲁迅讲,有觉悟的父亲,要扛住封建的闸门,让儿童走出去,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我觉得他这个话到今天仍然非常有意义。


有些家长把儿童作为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不是为了儿童的成长,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这个班那个班,就要学习知识,就要学奥数,等等,而不考虑孩子将来的幸福。我们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幸福的生活,但是不是知识越多就越幸福了呢?不一定。在大学里面工作的人知道,考上大学的大学生,甚至于研究生,知识可能很丰富了,但有的没有健全的人格,所以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每年差不多都有研究生跳楼的,这就是没有健全的人格。


知识是需要的,但是光有知识是不行的。知识也不等于智慧,知识要真正变成智慧,还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理念。可是我们现在重视的主要是知识,很少重视儿童的人格培养。幼儿园、小学是基础的基础,可以说奠定一生,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小事儿,但是可以奠定他一生的人格。比如说小孩子在幼儿园里面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长大了就懂得卫生了。在幼儿园的时候,培养他和同伴的关系,长大了就善于人际交往,就能够跟人家合作。20世纪80年代,有一个美籍华人老太太,她一辈子搞幼儿教育,她看了我们的幼儿教育之后非常诧异,她说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人把儿童送到幼儿园是为了让幼儿过集体生活,进行人际交往(美国是不主张寄宿制的,认为孩子不能离开父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的目的是让孩子过集体生活,大家玩一玩),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到了幼儿园就只让学知识,而不讲集体交往了?她觉得不可思议。


我有一个学生,现在已经是副教授了。十多年以前,她在我那儿读完博士以后,生了孩子不到一年就到日本去访学一年半。回来以后她发现孩子的性格不像她想象的那样。她自己是很开朗、很有自信的人。她的孩子,她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说“奶奶不让我做”“爷爷不让我干”。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孩子很没有自信心,性格也不开朗。她就不断地纠正,孩子现在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但她感觉还是不理想。这些例子可以说明,越是小孩,对他的人格的培养越重要。这种潜移默化的人格培养,不是靠说教,不是靠书本的知识。


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回到教育的原点,教育就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鲁迅讲一要生存,二要繁衍,三要发展。人类要发展,就要把儿童放在中心的位置,就要考虑他们的需要。我们现在很忽视学生自己的需要,忽视了儿童的权利。我们现在的学生是“被学习”和“被教育”,而不是主动地学习。霍懋征老师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她用全部的爱心,把学生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她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水平。我听过霍老师的课,我们还把霍老师的课录下来,拍成了电影。听她的课感觉是一种享受,学生并不感觉负担重。一个学期的课本只有几十篇课文,但是她一年可以讲100多篇课文,旁征博引,使学生学习非常有兴趣。所以,我经常补充一句话: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20世纪90年代有些学校开展愉快教育,有些老师就不同意,更有一些中学校长不同意,说学习是刻苦的,怎么能愉快?我就说刻苦和愉快并不矛盾。愉快了才能刻苦,不愉快,强迫式学习是学不好的。愉快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现在有些孩子跑到网吧里面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不吃饭,很刻苦,为什么?他们有兴趣。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像网吧那样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废寝忘食,就会刻苦学习。所以,愉快教育和刻苦学习没有什么矛盾,从心理学来讲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愉快属于感情的范畴,刻苦是属于意志的范畴,是两种不同的范畴。只有有了愉快的心情才能够刻苦。所以我很赞成愉快教育,特别是小学应该提倡学生愉快地学习。


怎么才能让小学生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快乐、享受到教育的幸福?还是那句话,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种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你说我本来喜欢语文,喜欢文艺,你非要让我学奥数,是不是对我最大的不公?反过来也是。我们曾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呼兰区——编者注)开过一次义务教育的现场会。那次现场会组织得很好,有十个校长来讲自己是怎么办学的,一个人讲五分钟。还有十个老师讲,十个毕业生讲。有的毕业生是企业家,很有钱,有的是农民,还有的是理发师。我印象最深的是清华大学二年级的一个学生,他说他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辍学了,因为他的功课很不好。他说:“我的爸爸说了,你也考不上高中了,算了,还是回来种地吧。种地还可以赚钱,上学还要交钱。”那时义务教育还不免费,还要交钱。这个学校里面有一个老师就做他爸爸的工作,说:“义务教育还没有完,另外你的这个孩子喜欢画画,你还是让他上吧,说不定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出息的。”家长听了以后,就让他回去上了。他因为喜欢画画,初中毕业以后就考上了艺术职业高中。毕业以后就到一个广告公司画画,赚了一点钱。过了几年以后,他又考上了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但他没有上。第二年他再考,考上了清华大学艺术学院。也就是说,老师发现了他喜欢画画,他自己也努力发挥特长,考上了清华大学。


我们首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在学校里面应该以学生为本。我在1981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引发了争论,争论了好几年。现在大家基本上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


另外一个问题,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怎么搞教学?我们长期以来都觉得信息技术的革命一定会引起教育的革命,教育一定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当然我们现在老师们都在做课件,用信息技术手段上课。但是我觉得做课件是最低级的应用。真正的信息化,不光是做做课件的问题,而且课件既有好处,也有坏处。我是不主张什么课都做课件的,也不主张一堂课完全用课件。课件有它的优点,优点之一是形象化。远方的东西看不到,用这个可以看到;古代的东西看不到,可以在这个里面看到。但是它也有弊端。第一,人机对话不如人人对话。你在课件上画一个圆,学生感官上就是看到一个圆,如果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那就大不一样了,如果老师能够把这个圆画得很好,学生就会对这个老师非常佩服。所以人机对话跟人人对话不大一样,人人对话有感情在里面。第二,有的时候课件束缚你的思维。我有时候做课件,本来我讲课讲到哪儿算哪儿,后来一看跟写的提纲不一样,就不敢放开了讲。第三,有的时候用了课件是节省时间了,但是影响学生的思考。一个标题出来,一个概念出来,很快过去了,没有让学生思考的过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写,写的时候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所以我对用课件是有保留的。我不是不赞成用,而是要合理地用,有效地用。将来信息化的发展,最关键还是要通过互联网做到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的沟通、老师和家长的沟通。而且国外已经出现了一个趋势,叫作翻转式教学。过去是在课堂上听课,回家做作业。将来可能要回家听课,到课堂上做作业。很多课程可以在网络上学习了。现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已经把40多门课程放到网上了。回到教室干什么?跟同学讨论,跟老师讨论;回到课堂上做作业,做作业遇到困难了,老师加以辅导。现在国外在大学里面已经慢慢实行了,可以在网上注册大学的课程获得学分。20世纪60年代曾经有程序教学,就是给你设定一门课,设定一些台阶,比如十个台阶,共十分。第一个台阶完了以后给你一分,第二个台阶完了以后给你两分。第二个台阶进不去的话,退回第一个台阶重新来,给你一个新的比较容易的内容。学会了,进入第二个台阶。第二个台阶可以了,就到第三个台阶。满了十分以后,这门课就算学完了。


信息化引起的变化很大。信息化要改变教师的角色。教师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孔夫子的时候,连课本都没有。孔夫子本身就是知识载体,靠他的智慧和知识进行教学。我们长期以来也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是知识的载体,还有课本。现在老师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现在两岁的孩子玩iPad就已经很熟练了。用iPad可以上网,可以看电视。


老师的主导作用在哪里?就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同时,设计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最好的教育,指导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不同的信息。信息并不等于知识,现在的垃圾信息很多。我的手机经常收到买房子的信息、上辅导班的信息。知识也不等于智慧。我们要使学生真正成为人才,就要培养学生的智慧。老师要指导学生获取正确的信息,处理好这些正确的信息,能够转化为智慧,所以老师是一个帮助者、设计者、指导者。


另外一个问题,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怎么拔尖?我又想到鲁迅1924年在北师大附中做的演讲《未有天才之前》。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天才生长的泥土。我们现在首先要给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一个能够生长的环境,即能够生长的泥土。鲁迅讲,好花很好看,如果没有好的泥土,就不会长出很好的花来,泥土甚至比花还重要。每个人确实有差异,有的孩子聪明一些,有的孩子差一些,但是要拔尖是在他们生长到一定的时候才行。袁隆平选水稻种子,总不能把秧插进地里就选吧?只有长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看出来这棵稻子有什么优势,能够经得住风吹,或者穗子特别大,这时候才能选好种子。我们现在是生下来就要拔尖,说这是个天才。这种方式怎么能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还是要普及大多数人的知识,要在培养一般人才的基础上发现拔尖的。当然我们要及早发现,及早培养。我不反对搞一些超常儿童实验班,但不是说一开始就去“掐尖”,这个“掐尖”并不一定真正成就人才。还是要在普遍的、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当中来发现人才,发现一些确实有天赋的,就像刚才讲的清华大学艺术学院的那个学生一样。所以我们老师要有眼光,不要认为门门都好的学生是好学生,不一定。我们经常拿钱锺书和钱伟长做例子。钱锺书考清华的时候数学零分,清华还是收他了,最后他成为大师级的文学家。钱伟长读中学时历史学得最好,连《史记》都能够背得出来,考清华的时候物理很差,但是清华收他了,因为他历史好,语文好。以后他受到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影响,又转学物理了,后来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本来读中学时数理化考得并不好,但是后来还是成为物理学家,就是他当时有报国的精神,发奋地学习,把报国作为他的志向。


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志向,是我们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要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经得起挫折的磨炼。有了这样一种健全的人格,将来就能做出成绩来。


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要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是要培养人。不是把教育作为工具,不能把孩子作为工具。


本文选自《顾明远文集》第八卷——顾明远教育演讲录。


作者介绍


顾明远,1929年10月生,江苏江阴人。中共党员。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名誉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为北师大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教育比较、教育理论。堪称中国教育的一面大旗。



   内容介绍



《顾明远文集》是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教育智慧的结晶,共12卷,700余万字。自号“教育老兵”的顾明远先生从教七十年,文集全面反映了顾明远先生在教育理论领域的耕耘和对教育实践的感悟,既有纵横捭阖的宏篇巨论,亦有信手拈来地娓娓而谈。文集的内容囊括几乎所有的教育领域,体现了他对世界教育的洞见、中国教育的透视、教育历史的总结、教育现实的分析与教育未来的展望,是一部鲜活的教育百科全书。


《顾明远文集》选取了顾先生在教育领域内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著作,根据内在逻辑顺序和原有面貌进行编排,突显了顾先生在中国现代教育理论、主体客体统一论、比较教育理论三个方面对中国教育理论的贡献。《顾明远文集》是对顾先生文章和著作最为全面和完整的介绍,相当于对中国教育界学术发展的一次系统梳理,很有价值与意义。



   分卷书名


第一卷 教育与教育现代化

第二卷 基础教育

第三卷 苏联教育 高等教育

第四卷 教育对话录 教师教育

第五卷 比较教育导论 比较教育研究

第六卷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

第七卷 和平之桥 鲁迅教育思想研究

第八卷 顾明远教育演讲录 顾明远教育口述史

第九卷 野花集 杂草集

第十卷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 绿叶集

第十一卷 杂篇

第十二卷 译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