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师大人物» 一位北师大人的中国第37次南极科考行纪

一位北师大人的中国第37次南极科考行纪

2020年11月10日,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队随雪龙2号鸣笛起航,离开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一路向南,去往南极执行科考任务。

 

20210517162121376150503099.jpg

起航   闫登辉 摄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博士生闫登辉作为本次南极考察队的一员,于11月10日随雪龙2号船从上海出发,经新西兰基督城、中国南极中山站、毛里求斯圣路易斯港、中国南极长城站,在圆满完成此次科考任务之后归国,全程历时180天。这篇文章,就是他的南极科考行纪。


一路向南


与往年不同的是,全球新冠疫情的大爆发给第37次南极科考带来了一些非同寻常的考验。过去,考察队员们通常会从国内乘坐飞机到达离南极大陆相对较近的国家和地区,例如澳大利亚霍巴特或阿根廷乌斯怀亚,之后再开始去往南极的航程,这种方式在减少队员航渡时间的同时,提高了考察队的工作效率。然而,为保证考察队不受疫情侵扰,第37次科考队的队员们选择了全程随雪龙2号船,在180天的时间里,严格防疫,每日消杀,没有人员轮换,靠港不下船,120名队员过着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信号、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离的生活。这是一次存在于航海小说中的浪漫之旅,经历过后才方知并非易事。

 

20210517162121407204702883.png

靠港期间疫情防控   程绪宇 摄


1620899321366029918.png

夕阳下的雪龙2号   闫登辉 摄

 

雪龙2号作为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性能优良,航速可观,从上海起航仅一个星期,我们就穿越赤道,抵达了南半球。穿越赤道时举行一些仪式和活动是航海惯例,目的是通过仪式来提振士气,赋予船员以穿越漫长海程的勇气和力量。第37次考察队也不例外,在11月17日穿越赤道时,考察队组织大家一起释放探空气球,并且进行了拔河、套圈、冷餐会等活动,欢乐的场景历历在目,队员们相互扶持的科考生活由此展开。

 

20210517162121402838206625.jpg

赤道拔河    闫登辉 摄

 

西风带是出入南极的天然屏障,常年“横行”这里的西风为其冠上“魔鬼”的名号,高达5米的涌浪和12级的大风是西风带的独特风景,也使雪龙2号船在其汹涌的风浪中摇摆不停,船里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行李,仿佛荡起了秋千,很多第一次出海的队友都在穿越西风带时因此而晕船,卧床不起。尽管大家都已提前将个人物品绑扎固定好,但还是会有东西掉落、摔碎,“魔鬼”西风带果然名不虚传。


 

1620899382312033016.png

西风带大浪    赵军 摄

 

破冰斩浪 科考不停

 

12月20日,雪龙2号抵达中山站外围固定冰地带,利用连续破冰、冲撞破冰和艉部破冰的方式开展航道破冰。遗憾的是,我们遭遇了10年不遇的严峻冰情,整个固定冰区以乱冰为主,乱冰区存在较多冰脊,雪龙2号被迫止步于原定卸货距离3倍远处,这给卸货带来极大困难。考察队临时调整卸货方案,采用雪鹰301机腹装运和雪鹰102吊运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卸货作业,最终顺利完成中山站全部物资卸运和人员轮换,为后续大洋作业奠定了基础。

 

1620899922943023966.png

雪龙2号艉部破冰   黄嵘 摄

 

1620899905659077566.png

海冰卸货   买小平 摄

                                                                                                                                                                      

在结束中山站卸货作业后,对我们大洋队来说,工作才刚刚开始。12月31日,雪龙2号正式开始本航次的大洋科考作业。

 

南极可以说是3分大陆,7分海洋,冰雪与寒冷是南极最显著的标签。终年不化的冰山巍巍耸立,遒劲的海浪滔滔不绝。尽管如此,也有很多野生动物能够在此繁衍生息,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令人震撼。我的工作便是手持相机和望远镜进行南极鸟类和哺乳类的走航调查工作,发现他们、记录他们、了解他们。


我的工作一般从早晨7点吃过早餐后开始,如果是风浪较小的一天,我会穿上企鹅服,在室外进行观测,一般会选择在雪龙2号船的飞行甲板或者是顶楼,这两个地方视野开阔,非常有利于观测工作的开展。总有队友问我枯燥吗,我说没觉得,伴随着雪龙船的行驶,总是会有不同的野生动物出现在我眼前,企鹅、海豹、鲸鱼,还有飞鸟,并且伴随着不同的行为和数量,对于第一次到南极的我来说,每一天都是第一天。


但即便是盛夏时节,也无法掩盖这里是南极的事实,狂风袭来的时候很难端得住600mm的长焦镜头,在室外也需要多活动才能让身体保持暖和。而这个夏天,南极的天气比往年要糟糕很多,不仅是十年难遇的严峻冰情,气旋也总是与我们相伴,如果遇到大风、大雪等天气情况比较恶劣的时候,船长会发布禁止外出的命令,我就会在驾驶台内进行观测工作。因为是极昼,所以一般晚上的12点结束当天的观测工作。


1620899956257004537.png

工作中   董剑 摄

 

1620899971516087477.jpg

南暴风鹱    闫登辉 摄

 

1620900570077099718.jpg

金图企鹅    闫登辉 摄

 

12月的南极正值夏季,极昼让南极的工作没有昼夜之分,尽管如此,留给我们作业的时间还是很紧张。在每一片海域作业的时间都精确到小时,只要船到达预定的站位点,便需要立即开始作业,很多时候刚处理完上个站位采集的样品,下一个站位就接踵而至,根本无暇休息,很多队员一天的睡眠时间不足5个小时。在这样的工作强度持续了一个月之后,第一阶段的大洋考察终于落下帷幕。我们随雪龙2号船前往毛里求斯补给后再次返回南极,进行长城站卸货作业和第二阶段的大洋考察。

 

3月6日,雪龙2号抵达长城站开展卸货作业,考察队利用驳船运输的方式完成长城站物资卸运和人员轮换后,又马不停蹄的奔向下一个海区进行第二阶段的大洋科考。此时南极已转入冬季,气候条件开始变得恶劣,气温骤降,并逐渐向极夜过渡。队员们必须克服低温、降雪、黑夜、大风等各种困难,与老天爷斗争,才能完成考察任务。


1620900071542006997.png

暴风雪作业    林文生 摄

 

1620900240617014186.jpg

暴风雪航行   闫登辉 摄

 

由于37次队没有随船记者,我也承担了考察队各项活动和任务的摄影和摄像工作,为央视提供视频素材和成片,并组织制作了《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汇报片》,算是个人工作和爱好的一个拓展。

 

5月6日,雪龙2号船缓缓停靠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根据国家的防疫要求,首先是海关和防疫人员上船对全体在船人员进行了核酸检测。5月7日,全员核酸检测为阴性后,队员们踏上了祖国的陆地,正式回国。

 

本航次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前往南极,也是我第一次出海,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第一是南极恶劣的天气,即便是盛夏的南极,大风、大浪和大雪也总是与我们相伴,迅速变化的天气状况给考察工作带来了很多挑战;第二是在每个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南极科考队员们,雪龙2号船是一艘钢铁巨兽,本次考察也是雪龙2号首次单船执行两站后勤保障和大洋科学考察,需要每一个岗位的配合才能顺利完成这次考察任务,从驾驶员、轮机员,一直到科考队员,大家从未懈怠,永远身着橙色的企鹅服,忙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20210517162121396537207146.jpg

齐心协力   孙永明摄

 

此时,又想起了过春节的时候队友写的那首诗,用这两句话作为结尾再适合不过。

 

雪龙2号御波驾澜,破冰斩浪,辞红尘万里探秘南极

科考队员不惧艰险,挥斥方遒,是少年风流家国情怀

 

20210517162121387357201130.jp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