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师大人物» 侯国强:信念照亮援疆之路

侯国强:信念照亮援疆之路

“到了!到新疆了!”随着车厢内的一声呼喊,千里戈壁滩扑面而来,贴在车窗前的侯国强内心激动万分,历经七天七夜早已麻木的身躯顿时热血沸腾,他深深记得毕业前夕自己和三万多名应届毕业生齐聚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市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报告会”十五个大字高高悬挂,周总理的话清晰在耳:“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侯国强心想,到新疆了,建设边疆报效祖国的时候到了!


1560473841968095193.jpg


侯国强1938年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是北师大地理系1963届毕业生。毕业这一年,25岁的侯国强怀着对边疆山河的遐想,带着建设祖国的壮志,踏上了一段新的征程,前路漫漫,不惧艰难,不畏险阻,他要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心怀教育梦,结缘北师大


“从初中开始我的理想就是当一位教师。”侯国强从小家庭贫寒,初中毕业后考上了湖南省第一师范,为的是圆自己的教师梦。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侯国强努力上进,保持着全优的成绩,还担任了团支部书记,被学校列为重点培养的对象。1958年5月,响应国家文化政策号召,侯国强提前毕业了,分配到当地一所中学做了一名教师,很快便成为该中学的得力干将。同年9月,省教育厅发下通知,北京师范大学前来招生,品学兼优的侯国强不出意料地进入保送名列。此次北师大的招生名额一共10个,其中,物理系和数学系各2人,地理系6人。在选择专业时,侯国强没有多想,他认为哪个系需要人才,便到哪个系去,一切服从安排。于是侯国强等一行十人,挑上行李,途径武汉,一路北上,赴京求学,10月初才抵达北师大报到。


image003.jpg

侯国强与罗文彦的毕业证书


对侯国强来说,在北师大度过的岁月是美好而难以忘怀的。1960年4月28日,这一天是侯国强站在党旗下宣誓的日子。“半个多世纪了,我一直记着这一天,一辈子都不会忘。”说到此处,侯国强慷慨激昂地高诵,“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承认党纲党章,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随时准备牺牲个人一切,为全人类彻底解放奋斗终生。”他说入党是他大学期间最重要最振奋人心的一件事,奠定了他的人生轨迹,坚定了他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初心。他下定决心,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响应党的号召,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对党的忠诚和信仰让他终生保持着奋斗的热情。


“那时候正是困难时期,吃饭都是定量分配,男同志每个月33斤粮食,女同志一般29斤,但罗文彦同志只要27斤,她还总是把自己的馒头分给我。”侯国强提到这些,忍不住含笑,带着一股少年的羞涩。那时侯国强不仅担任了班级团支部书记,还先后担任系学生会和校学生会的宣传部长,同时他也是文工团的小提琴手。尽管在学校的每一天都很充实,可周三对侯国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每到周三,身为学生会文化部副部长的罗文彦就会到广播站发布活动通知,而侯国强正好负责广播站的宣传工作,一来二去,两人相互吸引,慢慢地产生了爱情。“说到罗文彦同志啊,我们那个时候谈朋友不看长相,不论家境,就讲个志同道合。”侯国强说着笑了笑,“不过,我们老罗还是很美的,她还给周总理献过花呢!”侯国强常常给罗文彦演奏她爱听的《梁祝》和山东的沂蒙小调,还总是一起谈理想,谈学业,谈人生。他们不仅有着相似的爱好,更有着相同的理想,因此,毕业前夕聆听完周总理的讲话后,两人不约而同都递交了前往边疆的申请。


遥忆青春时,依依从别情


60年代初,正值国家困难时期,让困难和贫穷显得不那么苍凉的是学校丰富的文化娱乐和社会活动。时光被回忆拉回到六十年前,侯国强告诉我们,那时,学校每周都在北饭厅、东饭厅举办周末友谊舞会,在大操场播放露天电影,并组织文艺节目演出,偶尔还到新街口电影院包场,歌舞团、管弦乐团、话剧团经常排练文艺节目。每月都有小型演出,每学期有大型节目排演,侯国强的专长是拉小提琴,从1959到1961年的演练活动他悉数都参加了。更有幸的是,当时,首都的大学生有机会参加国家大型庆典活动,侯国强曾和同学们一起到机场迎接来访的金日成同志,他站在第一排,时任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贺龙等经过他们的队伍,贺龙还特意走到侯国强面前,捏了捏挂在他身上的子弹袋,发现子弹都是用纸做的,带着微笑,诙谐地说:“好啊,敢以假冒真呀!”早已经在心里乐开花的侯国强,还要保持面容严肃。


image001.jpg

与同学在宣化实习基地劳动,二排右三为侯国强


“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为缓解粮食供应紧张,学校组织学生开荒,自己动手,种瓜种豆,校园里面的空地差不多都开垦成菜园子,各系学生分片负责耕耘,每周每人至少参加半天劳动。“每到星期六下午,参加积肥的同学,两人抬一个筐,拿一把铁锹和扫帚到校外去拾马粪,从西直门到德胜门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我们北师大拾粪大军的身影”,诙谐的语气,爽朗的笑声,话语之间,光影暗换,仿佛回到了那些在生命中永远闪亮的日子。


立志兴中华,慷慨赴边疆


侯国强在参观圆明园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振兴中华责无异,以身献国学英雄。”侯国强在学生时代就有了为国献身的意识和担当,他反复强调自己是党和人民精心培养出来的,他应当为党和人民服务,报效祖国是他的责任。“听党的号召”“服从组织安排”这些字句,早已融进了侯国强的灵魂深处。


有次假期在陕西开展地理实习,侯国强说条件很艰苦,可每个人都怀有极大的热情,一壶凉白开,两个窝窝头,再包上些许咸菜,踏曦光而出,披月华而归,倒胜似餐菊饮露的隐士。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月,后来他们翻越秦岭抵达西安,在陕西大学继续制作标本。在北师大的五年,侯国强参加过很多类似的活动,他在实践中磨砺心志,也深深意识到自己应当投入到祖国山河的建设中。“渴饮清泉饿食果,大自然中炼真功”,游迹山水之间,文思如涌而出,侯国强在野外地理实践和实习中,即兴写下许多诗词,让我们透过字里行间得以追寻那个年代的故事,得以感受他们挥斥方遒的青春激情。


1560474043737092897.jpg

地理系盐碱土课题组在大兴工作,右二为侯国强


1963年7月21日,和三万多名毕业生聚在人民大会堂的侯国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看着正在台上作报告的周总理,侯国强暗下决心,祖国最艰苦的地方急需建设,他决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于是当晚回去便写下申请前往新疆的志愿书,决意赴疆的他得到了双亲的支持和鼓励,同时让他欣喜的是女友罗文彦也递交了前往新疆的申请书,有着共同信念的两人注定要同甘共苦并肩奋斗。那年至少三分之二的同学都主动选择去建设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边疆地区,侯国强忆及此处感慨不已,他希望现在的年轻学子也能继承师大的优良传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本领,学科学,也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牢记校训,做一个为祖国、讲作风、有担当、有知识的青年。


image009.jpg

1963年聆听周恩来总理报告入场券


回想五十多年前初到新疆,侯国强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当地人民的热情,都道“西出阳关无故人”,在他看来却是“西出阳关有故人”。火车隆隆越过漫天风沙驶至乌鲁木齐,眼前的绿洲让侯国强看到了希望,人民的热情也增添了他的信心。当年北师大地理系有三名毕业生来到了新疆,而根据组织安排,有两名留在乌鲁木齐,有一名则需要前往哈密。虽然此时教育系毕业的罗文彦已经分配在乌鲁木齐文教局,但侯国强了解到哈密更为艰苦,更需要人才,便主动请缨前往哈密,成为哈密铁中的一名地理教师,正式开启了援疆生涯。


1560474174232018115.jpg


在哈密的日子无疑是艰难的,但在理想信念的照耀下,这段岁月熠熠生辉,光泽动人。1964年2月8日,分居两地的侯国强和罗文彦趁着春节假期在哈密成家了。一张低矮的小床,一张破旧的桌子,两条长凳,墙壁贴上一张毛主席像,再加上两副从毛主席语录中摘出的对联,这些便成了两人婚姻的见证。这一间仅14平方米的小土屋不仅见证了两人相濡以沫共历艰难的决心,也承载了侯国强夫妇长达九年的峥嵘岁月。


一心耕耘育桃李,锐意改革促发展


在三十五年的工作生涯中,侯国强一直兢兢业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时刻谨记于心。侯国强最初在哈密铁中任教,罗文彦后来也申请调入,夫妻俩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65年,侯国强便被评为铁路局的优秀教师。侯国强从教19年,即使任校长期间也坚持为学生讲授地理课,调入乌鲁木齐铁路局机关工作后他负责的是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相关工作,他说“我这一生就是个教育人”。


1560474252123086614.jpg

罗文彦(二排中坐者)和学生一起过队日


81岁的侯国强一提到在哈铁二中建校的日子,声音不觉高亢起来。70年代初,在动乱中复课的哈密铁中一时无法容纳积压四届的小学毕业生,于是哈密铁中分成了哈密铁一中和哈密铁二中两所学校,侯国强便分到了哈铁二中,当了教导主任。哈铁二中建校初期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没有校舍,没有教学设备,2800多名学生只能分散在三个临时教学点上课。不久后侯国强被提升为校长,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冬无寒假,夏无暑期,侯国强克服重重困难,一心只想让学生们坐进明亮的教室上课。于是侯国强带领全校教职工边教学、边建校,来回二百多公里去天山深处采运木材,用铁钎和铁镐挖开冻土打下教学楼的地基,挖高填低建成有四百米跑道的正规操场,在戈壁滩上培植了两千多米长的环校林带。侯国强曾在搬运木料时因使劲过猛而造成腰椎间盘脱位,可校园还未建成,躺在病床上的他日夜难眠,每日盼着尽早出院返回到建校队伍中去。讲述这些时,侯国强语气中透露着自豪和恋念,这是他倾注心血用双手建立起来的学校,那与同事并肩奋斗、与学生亲切相处的时光弥足珍贵。


1560474298808006263.jpg

侯国强(右二)与哈密铁二中的教职工边劳动边商量建校大计


尽管心有不舍,但侯国强还是服从组织安排,由哈铁二中调到乌鲁木齐铁路局党委,紧抓精神文明建设,使铁路面貌焕然一新。侯国强提到,当时乌铁局的北京车队工作落后,69-70次列车由于脏乱差而被人称为“黑鸟龙”,只能停在丰台站而不能进驻北京车站。为了摘掉这个耻辱的帽子,侯国强带领工作组,亲力亲为,不顾冬季严寒对列车进行彻底清扫,手指破了用胶布包扎一下继续干,直到戴上白手套都摸不到灰尘才能罢休。同时,他也组织车队同志开展列车文明服务,经过半年多努力将“黑鸟龙”变成了“精神文明的绿色长廊”。1990年末,侯国强调任乌鲁木齐铁路分局党委书记,领导乌分局取得了不菲成绩,同时侯国强也被评为铁道部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工作者。


1560474350082008848.jpg

侯国强(右一)在车厢内征求乘客的意见


退休后,侯国强也不忘勉励自己:“挂甲”未尽平生志,宜将余热夕照明。见证了祖国繁荣发展和新疆建设成就的侯国强,写下一千多首诗词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出版了诗词集《诗意情怀》上、下集。为了回馈母校,自北师大开展“寸草报春晖”活动以来,他每年都捐款二百元资助困难学生。侯国强回忆这一生,从教育战线到铁路岗位,他挥洒热血为西北边疆培养了大量人才,也在新疆铁路建设上取得了不少成就。他动情地说道,罗文彦同志离世后葬在了天山脚下的烈士陵园,这是无上的光荣,这证明他们夫妇为祖国的建设有所贡献,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


“我们那一辈的人很多都不在了,老罗也不在了。但我们从二十几岁起,大半辈子都在为祖国建设边疆,完成了党交给我们的任务,看到祖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里面有北师大毕业生献出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很开心。”侯国强选择到新疆来,半个多世纪已然过去,他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初心不负,此生亦不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