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师大人物» 黄会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黄会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编者按:为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学校广大师生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学校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新闻传播学院共同策划,集中宣传今年“七一”表彰的10名“教书育人模范党员教师”典型事迹。

 

人物卡片

 

黄会林,1934年生,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中国高校第一位电影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话剧历史及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在影视艺术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领域开创了许多导向性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案例。

 

20180913153680330896204806.jpg

 

“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能仅仅发展自己,而应该思考并努力应对全人类的困境,寻求人类未来更好的可能性。”在2015年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的年会现场,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以身着一袭中国传统服饰亮相,登台致辞。她就是黄会林。

 

从立于三寸讲台40余年,教书育人,到振兴戏剧,传播电影,如今积极为中国文化立言。六十余年的奋斗之路,黄会林从来初心未改。

 

一、老骥伏枥,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

 

1934年正月,偌大的中国正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黄会林诞生在天津的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童年在颠沛中度过,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安定在首都北京。

 

1950年,黄会林随家迁回     北京,插班进入北师大附属中学学习。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保家卫国”口号的鼓动下,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军热潮。当时的她正在念初三,所在的班级报名之踊跃,竟无一缺席。最后,共有4人被批准参军,其中就包括了这个“戴眼镜的小丫头”。之后,黄会林随同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开拔入朝。

 

谈起那次关键的人生选择,黄会林总是用“幸运”来形容。于她而言,从军的经历无异于生命的崭新开端。她记得,在鸭绿江大桥附近的一处农家,部队临时驻扎。房东朝鲜大爷大娘,惊异于这些明眸皓齿的女兵竟然也前来相助,激动得泪水盈盈。老大爷亲笔题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相赠,一如北方寒冬回春的暖意。

 

然而,战争的残酷总是猝然来袭,死亡如秃鹫一般在上空盘旋。几乎每天,她都目睹着身边的战友血肉横飞,自己常在战斗结束后收殓掩埋烈士遗体。好几次,炸弹在距离不到十米处爆炸,土石迸溅,与死神擦肩而过。最严酷的考验来自于清川江大桥保卫战,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上百人战死沙场。战后部队进行总结评功,本团评出100名“人民功臣”,其中1名女战士,就是黄会林。

 

九死一生之中,黄会林终究得到了命运的眷顾,而她的许多战友却埋骨他乡。从那时起,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攫住了她——作为幸存者,她的生命并非仅属于自己,而是承载着无数忠魂的意志。她开始觉得,余下的半生必须以全部生命力量去报恩,以“后死者”之身实现战友们那些未竟的遗志。

 

1954年,带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银质军功章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功臣称号,黄会林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成为了立志苦学的插班生。1955年她被保送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58年,黄会林于北京师范大学提前毕业从教,至今已60年。六十年间,学为人师,她诲道不倦,指导硕博研究生及博士后数量超过150人,学生遍及社会各领域,可谓桃李满天下;行为世范,她笔耕不辍,发表影视、戏剧等领域著作、文章,创作电影、小说等作品,编集或主编出版书籍,共约2480万字;投身科研,她身体力行,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以及各种横向科研项目十余项。

 

悠悠六十载光阴,黄会林至今仍然在学术研究、教书育人、艺术创作、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继续耕耘。黄会林一生行健不息,从未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更不会 “因碌碌无为而惭愧”。她常以“老朽”自称,“我的老而不朽正是因为我从未停歇、一直在路上”,她笑着说到。

 

二、填补空白,持续创新,开实践风气之先

 

20180913153680393811802230.jpg

 

1986年1月10日,天寒地坼,一个名为“北国”的新剧社悄然诞生。尽管没有充足的资金,缺乏宽敞的排练场地,规划,管理、人力等方面的压力也接踵而至,这个“新生儿”仍然在黄会林、绍武、林建(时任校文委秘书长)与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茁壮成长着,成为划过时代上空的耀眼星辰。

 

那晚,在旧主楼8层并不宽敞的会议厅,黄会林召开北国剧社的成立大会。自此,北国剧社白手起家,所有社员在新春将至的寒假留校排练。3个月以后,北国剧社在总政排演场初试啼声,赢得了时任中国剧协主席曹禺的赞美:“我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你们怎么可以演得这么好!”。随后,北国剧社以黑马之姿杀入戏剧节,在首都剧场连演五场,一炮打响。演出之夜,时任中宣部部长的朱厚泽、文化部部长的王蒙及众多戏剧界知名人士都亲临现场观戏。不出几日,国内各大媒体以及欧洲时报、美国中报、香港晶报等对此的报道已铺天盖地。

 

正是从那时起,北国剧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话剧百年史上首个载入史册的当代学生业余演剧社团。十年弹指,黄会林没有停歇,她和绍武亲率北国剧社“东征西讨”,陆续排演了诸多大家名剧,并自创《教育世家》等佳作,让北国之名愈加响亮。

 

在校园戏剧领域的深耕,让黄会林在业界名声大噪,这种光环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她退休前夕。当所有人都以为她会就此偃旗息鼓、功成身退之时,她却“乘长风破万里浪”,重新开拓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新大陆。

 

1992年,黄会林临危受命,带领着尹鸿、周星、李志田、绍武等老师,和她正在培养的六位硕士生一起,从名满文坛的北师大中文系走出,入主位于辅仁大学后院的艺术系。当时北师大的艺术学科可谓“一穷二白”,不仅已五年未曾招生,硬件设施更是“一无所有”。系所在地,是辅仁校区一个长年失修、四处漏水的化学药品仓库。而办公室里,最现代化的工具竟是一部旧电话机。

 

重振艺术系的过程,无异于平地起高楼;创建影视学科,更是要从无到有定章制典。为了突出自家特色,黄会林和同事们把培养“头脑型”人才作为目标,以此区别于专业技术院校。此外,对传统文化的强调,也成为黄氏一门的“金字招牌”。

 

此后几年,影视学科的进展可以用“狂飙突进”来形容:第一年,影视学科成立;第二年,开始招收硕士生;第三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第四年,获得中国高校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直至2001年,她创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为中国第一个艺术学科最齐全的高校。不仅如此,黄会林更拒绝“躲进小楼成一统”,把艺术学做成“故纸堆学”。在她的倡导下,新学科以敢想敢做著称,开实践风气之先。

 

赫赫有名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就诞生在那个意气风发的年代。

 

为了筹集资金,黄会林以年届耳顺之身,四处奔波游说,却遭到一路的不解和奚落,几度濒临绝望。最终,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辗转联系到一家愿提供赞助的台企。25年前,第一届大学生电影节就这样在磕磕绊绊中成功上马。

 

有了第一届,自然要有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黄会林内心的韧劲得以激发,她远不止是想“玩玩票”,而是要持之以恒地打造出一个品牌。然而,年轻的电影节永远是饥一顿饱一顿,数度面临钱荒,最严重的时候几乎要倒贴筹办,连部分核心成员也萌生退意。

 

关键时刻,数十年前浴血朝鲜战场的坚定意志迸发而出。为了省钱,运送拷贝蹬三轮,办公地点打游击,标志条幅靠手工,都是家常便饭,黄会林自己也跑场地,吃盒饭,身先士卒。正是这股“敢啃硬骨头”的军旅作风,让年幼的电影节挺过了经年风雨,得以在今天蔚然成荫,成为浮华名利场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三、立足民族,放眼世界,打造“第三极文化”

 

20180913153680395420007972.jpg

 

2018年4月9日上午,以“生态·生物·生活”为主题的2018年度“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启动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这个将邀请来自35个国家的100名外国青年踏上“看中国”之旅,拍摄完成100余部纪录生态中国短片的项目发起人便是黄会林。

 

从繁华的北上广到西部的甘肃西安,从黑土白云的东三省到多姿多彩的云贵川,7年间,来自40多个国家的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400多名外国青年,通过参加“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陆续来到中国。他们用双脚打量走过的每个地方,用镜头讲述眼中的中国故事。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通过外国青年讲述中国故事,对于中国的多元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专门讲到“看中国”活动,充分肯定了此项目用镜头记录现代中国、传递中华文化的纽带作用。

 

“中国文化在传承发展5000年文明、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精髓、总结和提升百年来中国革命文化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与当下欧洲文化、美国文化鼎力的“第三极文化,也就是当今的,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文化”。在西方价值观覆盖世界的危局中,黄会林提出“第三极文化”理论,认为中国文化可以成为与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并立的"第三极文化"。该理论着眼战略高度,彰显文化自信,为中国文化探寻一条通往世界的路径。

 

2010年,在黄会林的积极倡导、奔走、呼吁下,承载“第三极文化”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传播、资源整合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在北京师范大学揭牌成立,黄会林任院长。“研究院是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共同发起组建,通过开展以第三极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学术研究和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创作,把中国文化更有力地推向世界。”黄会林说这块阵地来之不易,这是中国高校第一家以“中国文化”命名的国际传播研究院。如今,她虽然已经八十五岁高龄,但频繁出访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瑞典等国,从事高端文化对话。同时开设国际学术论坛,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前来为中国文化出谋划策。

 

2013年,黄会林与弟子们共同捐资创立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用以资助研究院各项工作,并持续为许多大型国际活动输血。

 

2014年,她创办“会林文化奖”,旨在奖励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外学者,每年评选中外各一位获奖者,每位颁发奖金30万元,为世界树立一个关于中国文化的标杆。

 

从上世纪80年代“北国剧社”、90年代“大学生电影节”到新世纪“看中国”项目,从90年代倡导“中国影视民族化”到新世纪提出“第三极文化”理论,黄会林教授始终坚持知行合一、践行学术的大艺术教育理念,彰显中国文化自信,体现了对于民族、国家、时代的担当精神。她对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早已印证在她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与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不懈实践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