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师大人物» 张保洲:不老的追光少年

张保洲:不老的追光少年

 

编者按:为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学校广大师生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学校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新闻传播学院共同策划,集中宣传今年“七一”表彰的10名“教书育人模范党员教师”典型事迹。

 

人物卡片

 

20180918153726027104602074.bmp

 

张保洲,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照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颜色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全国光学计量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北师大天文系工会主席,曾担任北师大天文系党总支书记。

 

 

 

在他的身上,你可以看到诚信质朴、求真务实的北师大老一辈学人的底蕴,也可以看到实事求是、胸怀坦荡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范。他潜心光辐射测量技术三十余年,测量出物体的光。他入党求真理三十余年,找到了精神的光。作为学生,他看到过老一辈学人眼中的光。作为老师,他把这束光又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即使过去了三十多个春秋,依然可以在他的眼神中找到少年时追光的神采。

 

测量之光

 

“一开始想去清华的水利系,没想到来了师大天文系”

 

张保洲笑称自己当年是要从事水利建设,没想到最后选择了天文。他说很幸运遇到了北师大天文系,如果还有重来的机会,还会坚定地选择这条路,一条路走到黑。在说这话的时候,他像一个少年一样,眼神中充满着希望和坚定,仿佛又回到了1978年那个夏天,那是他第一次来到北师大。

 

从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到1982年成为全系两个研究生中的一个,留在北师大跟随郝允祥老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再到1985年成为北师大天文系的青年教师。40年的时间里,除了中间两年赴德国做访问学者,张保洲听了38年北师大的夏日蝉鸣。“还要继续听到退休,听到自己走不动的时候,”张保洲笑着谈到。

 

20180918153725860961207114.jpg

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国家天文台共建实习基地签约座谈会上

 

“我是研究光辐射测量,和大家认知的天文学还是有一点距离。”从本科的实测天体物理专业转移到光辐射测量领域,张保洲坦言自己在接触到星体弱光测量后,对于实际生活中应用测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比较喜欢研究具体的实用问题,有一种落地的感觉。”他说,从“高大上”的理论研究变成“接地气”的应用研究,自己很享受。谈起光辐射测量的应用研究,张保洲如数家珍,从测量水气帮助天文台选址,到设计红外光谱仪仪器,再到军事国防领域的天空模拟系统建设,辅助导弹运行……到处都可以见到光辐射测量技术的影子。

 

“我们前期工作做得好,我就敢真否定”

 

30多年的研究,让张保洲在光辐射测量领域独树一帜。在他的带领下,北师大光辐射测量团队帮助学校拿下全国光学计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这也使得使北京师范大学成为目前承担国家光学计量技术法规主起草单位的唯一高校。骄人成绩的背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付出。据张保洲事后回忆,参加这次会议多少有些意料之外,但是最后赢得合作的机会却是情理之中。

 

光学计量作为国家标准,一般是由国家技术监督局(现更名为国家质量检测检验检疫总局)下的技术委员会负责,属于半行政科研机构,所以一般高校很难接触到这一领域。2010年左右,在全国光学计量专业委员会上,北师大作为征求意见的单位代表出席会议。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张保洲及其团队提出的意见方案获得了多数委员会顾问的肯定与赞赏,从而奠定了北师大在光学计量领域的地位,为后续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前期工作做得好,我就敢真否定。”张保洲说,由于北师大在前期做了大量扎实的准备工作,所以在具体的标准讨论中,他和他的团队可以切中要害,直面问题。正是凭着这股底气和勇气,北师大跻身全国光学计量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从而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国家光学计量技术法规主起草单位。同时,由于北师大在会议上的“鲶鱼效应”,还为原有的光学计量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国家光学计量领域开始常态化引入第三方力量,考核审定既有的国家标准。张保洲也被聘为委员会一级评审员,至今已参与《微弱光照度计》《常温黑体辐射计量器具检定系统》等十余项国家技术法规的审定。未来,张保洲还计划培养北师大的博士进入这一领域,维持北师大在光测量技术中的优势地位。

 

“科研枯燥与否,在于对于意义的理解”

 

作为一种科研活动,光辐射测量也经常需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实验。“科研到底枯燥不枯燥?”面对这种老生常谈的问题,张保洲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出了一个区分枯燥与否的标准——对于意义的理解。“当你觉得这件事没有意义的时候,怎么做都觉得枯燥。”张保洲说,对于光测量技术的热爱是支撑他一路走来的动力。对他而言,科研的意义在于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能让多少人为之收益。他有一句名言:“要让人通过一件事记住你,而不是论文的数量。”

 

凭着这股热爱和对具体问题探究到底的执着,张保洲从年轻起,基本保持每天14个小时左右的工作时间,直到最近几年才改成10个小时左右。高强度的科研工作使得加班成了常态,有时候为了试验,饮食也变得不规律,很少去过医院的他也有病倒的经历。最难忘的故事就是患上十二指肠溃疡,腹部大出血,通过紧急输入3400cc血液才挽回了生命。即使如此,张保洲没有放下自己的光辐射测量研究,依然奋战在光辐射测量的一线。

 

 

传承之光

 

“在故宫,听启功先生讲故宫”

 

在谈到老一辈北师大学人时,张保洲的眼睛里含着少年般的欣喜。“选择在北师大读书是他一生的幸运”,他说,在这里遇见了很多大家学者,他们身上体现的那种求真务实、诚信质朴的精神底色,一直深深影响着自己做人和做学问。在30多年的教学中,他又把这种精神不断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作为一个理工男,张保洲说他也有文艺的一面。至今,他还记得跟随中文系(后改为文学院)同学坐车去故宫,听启功先生讲故宫。启功先生看似在漫不经心讲述,但全程听下来,让人回味无穷。除了户外现场教学,张保洲还能回忆起寥寥数人的启功讲座,师生对坐而谈,仿若回到了孔子时代。

 

在张保洲的听课名单中,许嘉璐、钟敬文等先生也是“常客”,这些前辈的言传身教点亮了张保洲精神世界的灯。除了北师人文精神的熏陶,张保洲的硕士生导师郝允祥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郝老师特别闪光的地方,就是看问题很准,直奔主题,特别实事求是,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张保洲说,郝允祥带给他的不仅是注重实际的学问修养,还有踏实做人的人生道理。这种追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故事,在北师大还有很多。这些人物和故事就像一束束光,传递着师大人世代流传的精神。

 

20180918153725877936203787.jpg

与郝允祥教授讨论学术问题

 

“大学最重要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培养能力”

 

在谈到教学备课的经验传递时,张宝洲提到了孙永生先生的故事。作为中国数学界的前辈,孙永生是出了名的“教学名师”。即使这样,他在每一次讲课之前,都要提前半个小时到学校,在教九楼前的小花园一边走路,一边打腹稿,思考怎么说才能让学生更明白。而且无论讲过多少遍,他还是会认真准备每一堂课,无一次例外。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张保洲,孙永生这种把课堂当做神圣殿堂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张保洲对于课堂的认识。保持对课堂的敬畏和对学生的负责,是张保洲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告诫。

 

在培养学生的理念和方式上,张保洲认为大学最重要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培养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的批判能力。所以,他就像“启功在故宫讲故宫”一样,在平时的课程中,融入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鲜活”案例,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向学生发问,让大家讨论。他常常喜欢问学生:“如果你来负责,你会如何做?为什么这么做?”通过和前人对相关问题的解答做对比,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对问题内在逻辑的理解。

 

“评价一个学生的水平高低,主要是看他对问题的理解和反馈,这是对人能力的最直接的体现。”张保洲说,对问题的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这种把问题放在第一位,把逻辑放在第一位的教学理念,是对郝允祥等老一辈师大人求真务实的精神传承。

 

信仰之光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1982年6月26日,张保洲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文革”后北师大天文系首位入党同志,三十多年来,他对党充满着深厚的感情,对党的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念。这种感情和信念来源于他对于党的历史和理想的深刻体会,来源于他在实践和工作中的不断思考。

 

张保洲自幼喜欢读党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的历史事迹和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深深印刻在他的心灵。在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当中,周恩来给他的印象最为深刻。周恩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坚韧的君子风范,成为他一生学习的榜样。给他留下巨大影响的革命前辈之中,还有陈云“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的实事求是精神。这些革命前辈的光辉,指引他在信仰之路上不断前进。

 

正是沐浴在这种信仰的光辉下,张保洲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把理想信念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担任北师大天文系党总支书记的16年时间里,张保洲收获的不仅仅是天文系师生的称赞,还有他对党的基层工作的认识。在一次述职报告中,他总结出自己的四个工作原则:大局原则、责任原则、团结原则和服务原则。

 

作为一名教师党员,他认为这个角色要承担起先锋带头作用。把做好本职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在关键和困难的时刻,能够坚持共产党人的原则和底线。尤其是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起冲突的时候,不要只考虑自己。在面对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

 

入党三十多年来,张保洲积累了很多经验。他鼓励青年党员多读党的经典著作,比如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和毛泽东的《毛泽东选集》,不断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40年的北师大生活和36年的党内生活中,这位年近古稀的优秀教师党员依然葆有一个少年般温润的心,依然坚守“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的精神,依然追求着现实物理之光和精神信仰之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