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平台» 媒体师大» 【光明日报】月到中秋偏皎洁

【光明日报】月到中秋偏皎洁

又是一年中秋。


“祝王老师中秋节快乐!”第一次收到来自学生的中秋贺卡,北京师范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塔城分队队长王靖凯体会到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在新疆塔城地区第一高级中学,王靖凯感到了如家一样的温暖:学校领导的慰问、老师们的热情相邀,还有孩子们的祝福……“孩子们的真诚让我真正感觉到这里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只要彼此真心在,人间何处不团圆。”王靖凯深有感触,“在新疆,天空纯净透彻。白天晴空万里,夜晚星光点点。我们经常在晚自习下课后回宿舍的路上寻找北斗七星的踪影,乐此不疲。”


教育是双向成长。在每一节满怀热情与活力的课堂教学锻炼下,在每一次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和各类培训学习活动中,在与基础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的孩子们一次次交流沟通中,在从大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中,王靖凯渐渐理解日复一日教书育人的意义。


“希望有一天他们能站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在语言教学之外,王靖凯会给学生拓展介绍一些现在国外庆祝中秋节的现象和中华文化的流行,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用英语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和优秀文化。


有人思乡,有人回到故乡。


席家望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第一中学的物理教师,今年是他从教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


“外面的世界很大,我想留在我的家乡。”家距离学校10分钟的路程,就职的学校也是他的母校。家乡于他,有着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认同感,他珍视、热爱。


大学四年,中秋之夜,他在北京遥望北方。“故乡,是每个游子心中的一枚邮票,寄托了天涯人对故乡无限的相思,思乡的情怀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随着岁月老去。”对故乡的热爱,不仅是每个游子心中解不开的心结,也成了他服务家乡的动力。近些年,学校加大对物理学科的重视,今年更是引入了四名物理教师,席家望就是其中一员。


今年,他开始习惯相聚:赏月,吃月饼,享受家庭的温馨。开始习惯和学生们相处:备课、上课,处理班级事务。


赏月、猜谜、吃月饼、文化讲座……在校园传统的中秋活动之外,这个中秋还可以有什么不同?一位物理学科的班主任会以怎样的方式和同学们度过中秋?


“办一个以中秋节为主题的有物理特色的活动,让学生们亲手制作灯笼,体验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席家望说。


人们吟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席家望告诉学生,“月有阴晴圆缺”实际上说的是月相变化这一天文现象。


人们期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席家望让学生理解,无论距离多远,我们都可以看到同一轮明月,这就是物理学中光的传播特性。

讲解、实验点燃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让这个中秋有了不一样的新的体验。


席家望记得当他还是学生的时候,对科学的热爱是从一堂实验课开始的。“我们做了一个关于电磁感应的实验,当导线通过磁场时,灯泡就会亮起来。那一刻,我被科学的神奇所吸引,从此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时,他已经从学生转变为老师。在课堂上,重视实验,激发兴趣,使知识形象、直观;重视举例,使知识联系生活;重视概括,使知识简化易记。


有趣的活动会引导学生们探索科学的奥秘,点燃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我们班的尚佳欣和吕睿焓说这次活动后,觉得物理更有意思了。在概括这方面,石晋滋同学做得很棒……”这大抵是老师最高兴看到的。


《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29日 08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