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平台» 媒体师大» 【中国教育报】让“如其所是”与“如其所愿”相拥而舞 ——对“合伙育儿”的深入思考

【中国教育报】让“如其所是”与“如其所愿”相拥而舞 ——对“合伙育儿”的深入思考



看完马丁和小熊QQ糖合著的《育儿合伙人》,首先感觉“育儿合伙人”这个提法挺有意思!可不是嘛,为人父母,养育子女,无一例外都应该是“育儿合伙人”。“合伙人”能不能“合”得起来,能不能“合”到一定境界,对孩子的成长和家庭幸福影响极大。“育儿合伙人”这个概念对中国广大年轻父母会有很大启发。


本书的特色是由父母双方合作,共同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故事。内容清新,情节有趣,情感真挚,口吻细腻,娓娓道来,其中包含了不少新颖别致的思想,如“找回你自己”“先成为自己,再成为妈妈”“让孩子在玩中受教”“比心手势”“给孩子留下讲条件的空间”“说谎,其实并不可怕”“把选择权交给孩子”“为每个孩子定制专属时光”“独处,最好的专属时光”……这些观念和方法,都是有益而有趣的。


书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爱是如其所是,不是如你所愿。”这个观点有一定深度,非常重要。我们不妨沿着这个观点前行,继续探讨一下“合伙育儿”这个开放的话题。


一、教育首先要问:“如其所是”与“如其所愿”是怎样的?


教育是针对人性开展的工作,家庭教育基于人性,要求父母深入了解人性。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孩子,都是无限可能性的总和与有限现实性的呈现的叠加态,也就是天性与人性相互作用的叠加态,正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道德经》所言的“玄之又玄”。“玄”的一个方面是“无名,天地之始”,即人生宇宙不可穷尽、不可限定、不可言状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人性的“如其所是”;另一个方面是“有名,万物之母”,即由人类社会通过概念、理论、教育约定出来的现实性,这是人性的“如其所愿”。“玄”的两面,即人性的“如其所是”和“如其所愿”,总是处在往返流动之中。综合来讲,做教育,首先要教孩子们解放天性,做“宇宙学尺度的人”,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美好的人生宇宙,这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


二、父性:那神秘的、渐行渐远的背影


大约20年前,我出版了《孩子的爸爸去哪儿了?——关于父性教育的四个必修专题》一书,讨论了父亲参与儿童成长陪伴与家庭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个话题在当时是比较新颖的。现在20年过去了,中国家庭教育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问题受到很多关注,“爸爸回家”成为社会的强烈呼声。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世界文化对“父性”的理解,都共同指向“背影”。西方有一则名言:“孩子是和母亲面对面成长的,而对于父亲,只是看着父亲的背影长大。”在中国,朱自清描写父亲的散文《背影》脍炙人口。为什么对“父性”的理解都指向“背影”呢?我想,这是一个象征,一个包含多种寓意的隐喻。“背影”,总是背对着自己,而且是渐行渐远的,这表示:1.父亲经常要出发,经常行迹匆匆;2.父亲要去远方,要背井离乡;3.父亲的前程带有许多不确定性;4.父亲的“背”上,是沉甸甸的,承载着全家的希望和期待;5.父亲要做的事情,对看着父亲渐渐远去的孩子们来说,带有几分朦胧、几分神秘;6.父亲“背”着整个家庭,要去拓展越来越大的空间;7.对于父亲和他的使命,需要用更多的想象力去理解。


“父性教育”是一种浑厚、丰富而深远的人性教育。一般来讲,父亲是敏于行而讷于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性教育会是逊色的。父性教育是“脊柱的教育”,它意味着坚定、崇高、不向苦难屈服的人格;父性教育是“肩膀的教育”,它意味着要勇挑重担、责无旁贷;父性教育是“脚板的教育”,它意味着满怀信心地上路、向前、脚踏实地,追求诗和远方……


“父性教育”带有鲜明的人性的“如其所是”和“如其所愿”,亦即“说不尽”的无限性与“勉强可以言说”的限定性的叠加态。我赞同“爸爸回家”,爸爸回家之后,应该根据父母不同的角色特点,发挥出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爱可爱非常爱:“如其所是”和“如其所愿”


书中提出“爱是如其所是,不是如你所愿”。这是很好的思想。什么是爱的“如其所是”?爱的“如其所是”即爱的本体、本源,是走向无限性开放人格的爱,它意味着爱应该是一种趋向“忘我”“无我”的行为,而且是言语所不可穷尽的。什么又是爱的“如其(你)所愿”?这是由具体个人的限定性(如“执着”)所驱动的爱,这样的爱体现于现实生活,被“爱的本体”制约。


大多数家庭非常重视爱、赞美爱,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爱”里面安装了“计算器”,要求孩子提供“回报”;借爱之名对孩子进行控制;“爱”只体现在物质生活中,不能体现它更重要的方面——给予孩子们充分的精神自由……这些都容易导致“因爱生恨”。


爱应该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是“如其所是”与“如其所愿”的统一。如何使二者内在融合、相拥而舞,是家长们需要认真思考并通过实践去证悟的。


(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家庭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陈建翔)


       《中国教育报》(2023年09月20日  第10版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