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平台» 媒体师大» 【中国教育报】为新发展阶段提供更多理论供给和智力支持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会交流发言摘登

【中国教育报】为新发展阶段提供更多理论供给和智力支持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会交流发言摘登

  深耕教育科研 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顾明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国教育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并阐明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和具体要求,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启了新征程。

  

  今天,我国教育正处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上,教育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培养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支撑。教育理论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育科研质量和服务能力。

  

  要以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作为教育研究的重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研究如何加强学校的思政课程建设,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要研究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坚持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今天,我国的教育已经进入到从规模发展到质量提高的新时代。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培养人才的模式,改善教育方式方法,推进素质教育。要研究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遵循教育规律,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办好每一所学校,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要研究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研究数字化时代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向。融合运用传统和现代技术手段,合理地使用互联网,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性、项目化、合作学习。

  

  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研究。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育理论工作者要研究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问题,振兴教师教育,努力培养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要研究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他特别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研究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

  

  总之,教育发展中的许多现实问题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深入研究。我和我的团队将不负历史使命,砥励前行,努力学习,勤奋耕耘,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而努力。

  

  加强应用研究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北京大学教授 王浦劬

  

  结合我们获评一等奖的研究,谈谈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心得:

  

  一、应用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和历史反复证明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战略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且把这一思想贯穿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和过程。

  

  在应用研究中,必须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其研究现实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科学有效管用的优秀成果。

  

  二、应用研究,必须立足于人民的根本立场。为人民求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应用研究是为了人民和由人民评价的学问。为此,只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才能使研究获得不竭的思想源泉和发展动力;只有围绕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使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广阔的前景;只有以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及其效果为评估标准,才能验证研究及其成果的水平和品质,保持学术研究的巨大生命力。

  

  三、应用研究,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问题为导向。应用研究必须秉持中国立场,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重点研究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服务大局,贯彻战略,落实方略,由此把学术研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同时,应用研究需要提高精准性、科学性和效用性。这就需要研究者深入实践,科学规范地展开精细化的调查研究;以科学合理有效解决问题作为研究的使命。深化应用研究,还应该探索相关现象的发展规律,从而在实践意义上实现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有机结合,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研究成果。

  

  四、应用研究,必须遵循社会科学应用研究发展规律,以科学的原创性和创新性作为研究取向和评价标准。展开应用研究,需要遵循应用研究的发展规律,贯彻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积极致力于科学的原创性、创新性研究。

  

  当前,我国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新形势,应用研究需要进一步确立创新意识,以新的实践问题为研究命题,展开原创性和创新性研究,形成创新成果,构建创新性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以适应创新时代高质量高效能的发展和治理实践。

  

  五、应用研究,必须从中国和人类的优秀学术成果中汲取有益要素,以助力我国治理现代化。当前,我国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就对我国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提出了“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的功能需求和任务要求。因此,应用研究必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大历史的思维和广阔的世界视野,从中国和人类的优秀学术成果中汲取多种有益要素,汇聚成新时代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思维智慧、制度智慧和政策智慧,转化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合力。

  

  为人民做真学问 推动中国话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复旦大学教授 张维为

  

  作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实事求是精神和敏锐的问题导向意识。我们也应该以这样的立场、精神和意识,为人民做真学问,扎扎实实地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推动中国话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首先是从精神上和学理上站立起来,树立中国人的学术自信。以政治学为例,西方主流政治学这么多年来对中国的政治预测几乎都是错的,除了意识形态的偏见使然外,就是西方政治学本身存有大量缺陷。

  

  其次,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们聚焦原创性的理论研究,直面西方对中国的政治话语围剿。我们对西方体制存在的诸多“基因缺陷”进行了剖析,深入分析和总结中国崛起的制度安排,初步完成了中国政治话语的建构。

  

  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比方说,我们在世界上率先提出“阿拉伯之春”将变成“阿拉伯之冬”,这个论述已被国际社会广为接受;我们提出的“文明型国家”概念也被海内外学界和媒体广为引用;我们提出的“良政还是劣政”范式高于“民主还是专制”范式的观点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我们又在第一时间指出这不会是中国的“切尔诺贝利”,更可能是西方的“切尔诺贝利”。

  

  再其次,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我们通过出版论文和专著,通过新媒体传播,通过与西方顶尖学者的对话等,推动中国思想、理论和话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在推动中国话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在四个方面有所侧重。

  

  一是侧重范式转换。在人文社会科学里,这是釜底抽薪的工作。比方说,西方迄今为止对中国的主流叙述基于所谓“民主还是专制”范式。我们通过研究认为,在多数情况下可以用“良政还是劣政”取而代之。二是侧重国际比较。我们特别聚焦政治制度绩效的国际比较,如与发展中国家比较、与西方国家比较等,在国际比较中极大地增强了中国自信。三是侧重文化叙事。我们努力揭示中国道路和制度背后深厚的文化传承。例如,对于西方妖魔化最多的所谓“一党制”,我们从中国历史传承来分析:中国形成了长达两千多年的统一执政集团的传统,这种传统现在又演变成今天中国“整体利益党”的制度安排。四是侧重现代视角。我们从中国今天许多领先西方的现代化成就出发,揭示这些成功与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之间的联系。比方说,我们从华为的成功来解释中国创新理念与实践;从中国移动支付的崛起来解释中国混合经济模式。我们还进行中西方治理水平的比较,这些研究成果及其传播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广泛的国际影响。

  

  实践证明,通过扎扎实实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及其积极传播,我们能够确立中国的学术自信和话语自信,赢得中西方的话语之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时代呼唤中国学人的原创性贡献。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专注简牍文献整理与研究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武汉大学教授 陈伟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如同杜牧诗句显示的那样,鉴古知今可以说是人类的普遍情结。今天,党和国家更把考古和历史研究提升到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号召古文字学者“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长期从事“冷门”绝学的历史学人,我们深受鼓舞,更感重任在肩。

  

  中国古代在纸张普遍使用之前,简牍是主要的书写载体。大致上承甲骨文和金文,下启纸质的写本和刻本文献,在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脉络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学术价值。从20世纪初至今,已发现200多批,总数超过30万枚,内容包括法律文献、公私文书、文化典籍和卜筮、丧葬记录,成为中国出土文献中的重要门类、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这些珍贵而丰富的原始资料,可以大幅度补充《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的不足,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战国秦汉时期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场景,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为可靠的历史镜鉴。

  

  与甲骨文、金文相比,简牍的材料容易获得,制作和书写简便,并且可以编连成册,承载卷帙浩繁的文献。不过,用竹片、木板作成的简牍容易损坏,墨迹容易脱落,编连简册的绳索出土时大都腐朽无存。这使简牍的整理异常艰难,必须通过释字、断读、缀合、编连等多个环节的缜密考订和反复推敲,才能在文本复原和内涵解读上,逐渐贴近古人书写的真相。

  

  《秦简牍合集》(1—4卷)是对上世纪出土并已陆续刊布的7种秦简牍进行系统再整理的成果。工作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支持,武汉大学在办公用房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文博部门协助,收集到各批简牍的各种早期照片和底片,新拍摄两千多枚简牍影像。依托这些基本资料,在梳理、吸收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通过独立钻研和相互切磋,改进缀合、编连近百处,对数百个简牍文字作出较有把握的释读或提出新释的可能性,在辞义考释和内涵探究上也提出较多言之有据的新见解。《秦简牍合集》(1—4卷)出版后,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重视和广泛引述,被认为是7批秦简牍著录目前最为可靠、便用的版本。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精神,近期,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共同启动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作为工程参与单位,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正在主持实施睡虎地汉简整理与胡家草场汉简整理这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两批新出土简牍包含大批律令、文书、典籍、历法和医药文献,弥足珍贵。我们将不负使命,勤勉工作,把这些重要简牍的整理成果做成学术精品,为保护古代文化遗产、深化历史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以新思想为引领 系统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改革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马欣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把系统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改革作为关键之举,坚持“五个注重”:

  

  一是注重政治建设。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高校社科研究的总指引、总遵循,积极融入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贯穿到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成果评价等各环节。改革各类社科成果奖和人才项目遴选机制,将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作为重要前置条件。改革社科研究评价机制,推进社科研究与思政教育、培根铸魂有机结合。

  

  二是注重质量优先。坚持“两为”方针,围绕加强理论研究、建设新型智库、推进学术创新,强化顶层设计,改革评价机制。在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绩效评价中,不以排名论英雄,采用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突出对原创性、突破性重大成果的考核;在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中,不以论文数量比高下,重点看学科做成什么、贡献多大,高校人文社科类优势学科体系和能力建设显著提高;在省级创新团队等人才项目选拔中,不以帽子定标杆,充分考察团队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一批优秀创新团队脱颖而出。

  

  三是注重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省委、省政府布局建设12个重点高端智库、17个重点培育智库,设立12个高校人文社科类协同创新中心,组织高校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建言献策。

  

  四是注重协调发展。按照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的要求,改革社科重点研究项目立项评价机制,新设思政研究重大专项。加强有地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培育,积极资助文化传承类项目,近5年累计资助129个重大研究项目、资助总额超过1100万元,特别是对濒危学科、冷门学科予以适度倾斜,中医无名方剂整理研究等获得国家相关部门专项支持。

  

  五是注重机制创新。探索采用分类评价办法,区分不同类型高校与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等,制定相应评价指标。优化综合评价方式,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创新多元评价制度,加强对决策咨询报告、学术译著、艺术创作、媒体理论文章等优秀成果的认定。

  

  新阶段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这是江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一是以新思想引领教育评价改革。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统筹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教育评价改革。二是以新思想引领构建社科评价体系。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完善社科项目平台评价办法,系统构建高校社科评价体系。三是以新思想引领健全长效评价机制。优化社科研究评价周期,把学术质量和社会效益作为重要标准,强化成果转化和实际运用。

  

  发挥高校主力军作用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

  

  高校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体系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努力和贡献。

  

  一是校准政治方向,把好“方向盘”。哲学社会科学既是科学的知识体系,也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价值体系,既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科学问题,也要解决“为谁主张”“为谁服务”的价值追问。要把好发展方向,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及研究领域,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要建好人才队伍,引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管好意识形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二是坚守育人根本,守好“主阵地”。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育人的重要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帮助把握好人生方向,打牢人生根基。要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者紧密结合,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教育引导大学生“修业”不忘“修身”,“学品”兼修“人品”,强化“四个认同”,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的优秀人才。

  

  三是服务国家战略,建好“思想库”。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为党治国理政服务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也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的重要使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思想武器和理论支撑。高校有学科和人才优势,有义务也有能力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团的咨政启民作用,把研究聚焦到对国家前途命运、人民幸福安康的思考上来,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深入钻研探索,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四是深化评价改革,育好“策源地”。评价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风向标”“助推器”,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科研导向和学术成果。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发布《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就优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方式进行了缜密部署。高校应当以此为契机,破立并举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潜心研究和创新创造的评价制度,形成“评文不唯量”“项目不唯帽”“评文不唯刊”“评奖不唯人”“考核不唯文”的评价体系,深入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创造活力。

  

  五是促进传承交流,讲好“中国事”。高校是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的前沿重镇,应当在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中作出表率。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阐发,推进自主性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努力提出一系列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学术概念,以及形成有影响力的学术范式,不断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能力,来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