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十九大精神 |  工作动态 |  通知公告 |  专家解读
刘静玲:培育学生就是我最大的事业
日期: 2016-04-01  信息来源:    


  一个在教学和科研上成绩斐然的女性学者,该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其成功背后又会有什么秘决?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了刘静玲教授的办公室。

  这间办公室并不大,办公桌随意地摆放着,办公室门上还贴着枫叶、贺卡和小海报似的东西,一走进来就有如家般温馨。稍作寒暄,与刘静玲教授的谈话便进入了正题,求学、教学、科研、家庭……眼前这位“女强人”的一个个人生板块逐渐清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

        教育是爱的传递

        从中学到博士后,刘静玲一路遇到了很多好老师。老师们的无私关爱、平等分享,以及他们对学术的严谨态度都对刘静玲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也使我爱上了教师这个行业。我的老师把爱的接力棒传给了我,我更要努力传递下去”。

        谈到自己的学生,刘静玲的眼里涌出浓浓的暖意。她说自己对学生的感情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要包容,但绝不能包容错误,失去严格的要求。“严格和爱的结合是一门学问,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刘静玲还十分注重对学生品格的培养。“知识爆炸和信息技术上的与时俱进使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显得并不是那么的重要,而高尚品格是可以传承的,也是学生可以终生受用的”。

        刘静玲主讲的 《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国家级精品课,2002年,首次对环境学院本科生开放。

        由于这门课是大一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刘静玲对此颇为重视。“作为一门基础课和专业导引课,我注重知识面的宽口径,为学生的专业规划做导引”。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刘静玲采取了“理论+案例+实践”的模式。学生在课后需要看文献,参加生态考察和社会调查,参与学术交流和科学论坛,主办绿色沙龙和小型国际研讨会,研讨会中学生用中、英文展示成果。

        刚开始时,学生缺乏自信,有些同学甚至对刘静玲说,“老师,我不行!”很多学生认为刘静玲要求太严格,给他们的压力太大。刘静玲却始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始终对学生们充满信心,不断鼓励学生们要勇于挑战自我。

        “在这门课上,刘老师就充当着一个大家庭中母亲的角色,为大家指导有关环境科学的学科研究方向。刘老师很忙,时间总是排得满满的,但她仍抽出时间为我和同学们进行学科答疑和论文指导。很多次到刘老师办公室,都看见她在废寝忘食地工作,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2009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古沛川同学说。

        在教师创新团队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环境科学概论》作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爱课程网站上面向全国高校师生开放。2014年,刘静玲及其团队又在此基础上建成了比较完备的BELL(Business,Environment,Learning and Leader-ship)课程,面向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和其他师范院校进行联合,形成了“5+1”的联盟。这门课程凭借持续不断的创新和深入,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刘静玲最高兴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在学业和科研方面,尤其是环保事业上做出贡献。刘静玲有一个叫王晨的学生,正在比利时攻读博士学位,她作为优秀博士生和留学生代表受到了习近平主席的接见。教师节期间,王晨将这个喜讯和照片用e-mail发给自己的老师,刘静玲非常欣慰,她说,“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教师节礼物。”

        科研路上,他们相互扶持

        刘静玲经常爬山,一次她带领同学们爬香山,看到学生们疲惫不堪似乎爬不动了,就一个劲儿给大家鼓劲儿,“我们一起再冲一下,坚持冲上去就没事了。”当登上香炉峰一览北京城时,学生们体验到了战胜自我的兴奋与自信。“在爬山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快乐、认真的态度,不断克服困难,突破极限,才能到达顶峰”。

        科研一如登山,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收获。“我经常遇到学生哭丧着脸来办公室找我,这时,我会让他们先出去整理一下心情,笑着进来。很多学生都是“鸵鸟式”思维,遇见困难就想马上掉头跑开。作为他们的老师,我必须做好表率。”

        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往往蕴含着很多不容易。刘静玲带领团队承担了大量的科研任务,“作为国家973项目课题的负责人,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科学问题的解决,人才的培养,项目的管理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大型科研课题需要集体攻关、发挥连续作战的精神。“研究过程和成果汇总时总有遇到瓶颈的时候,这时候不能停下来,要发掘团队每个人的力量,坚持、坚持再坚持”。

        最忙的时候,十几台电脑写报告、论文,报告和PPT有时修改次数达25次之多,整个团队通宵达旦,连续加班。

        艰苦的野外采样,重复枯燥的科学实验,一丝不苟地分析文献,煞费苦心地准备开题答辩,课题验收前夜的“通宵达旦”……科研成果发表后的喜悦和成就感,一切的努力和付出,瞬间变得分外有价值,深深地印刻在刘静玲和她的团队成员们的心灵深处。

        “通过这个项目,我感觉到山上和山下看风景的视野不一样,最重要的是在国内外科学家同行身上学到了许多优秀品质和科学精神!”刘静玲感慨万分。

        和她一起攻关的学生们从中也品味到科研的乐趣和艰辛。现在正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2007级学生张哲赟本科生一年级就申请进入了刘静玲老师负责的环境化学973课题组,“从最初的文献检索、阅读到论文的写作、定稿,刘老师给了我无私的指导和帮助,我领悟到环境科学工作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学习到了严谨务实的科研作风,最终我发表了高水平科研论文并出国深造”。

        用智慧经营生活

        谈及家庭,刘静玲的语速变得轻快、活跃起来。“我的女儿说我对自己的学生要比对她还好,这只是小孩子的一种羡慕。女性在生活中要扮演多重角色,为人师、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女,要承担家庭的很多责任。事实上,我的父母倾其所有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我的家庭给了我很多理解和支持。反过来,我也对家庭付出了很多。”

        刘静玲说自己的人生目标之一就是 “希望做个优秀的家庭主妇,而家庭主妇并不是全职的,是在做好自己教师工作的前提下”。如何完美地兼顾事业与家庭,刘静玲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大学教师是一个对于智商和情商要求很高的职业,同时也是太阳下最光荣的事业,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努力学习前辈和提升自我品德修养的同时,一靠毅力,二靠效率。单位时间内做的事情又多又好,就可以挤出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比如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家庭,和家人一起爬山,与学生开party,和老朋友聚会,女性一定要培养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生活”。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这位美丽智慧的女性让记者难忘,她有才华、有能力,教学、科研、家庭被她和谐地融入到一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她无私地将自己的德、才、情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就是她最大的事业,她坚信,终有一日,他们会从这里展翅高翔。 

(刘静玲,环境学院教授)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记者:李欣樾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Email: xcb@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