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综合新闻» 艺术与传媒学院师生参加“边疆万里文化长廊”暨“春雨工程”新疆行边境志愿服务活动

艺术与传媒学院师生参加“边疆万里文化长廊”暨“春雨工程”新疆行边境志愿服务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印发的《“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计划实施方案》总体安排,积极推动文化润疆,将国家文艺院团和首都高校的优质文艺资源送到边疆警民身边,7月24日至28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教授和音乐系教师苏小博带领4名音乐系专业学生,一同前往地处祖国最西北边陲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参与“边疆万里文化长廊”暨“春雨工程”新疆行边境志愿服务活动。



本次活动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春雨工程”全国性示范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煤矿文工团、全国移民管理文联、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勒泰边境管理支队、哈巴河县委宣传部、哈巴河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承办,得到了国家移民管理局干部人事司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在“春雨工程”志愿活动启动仪式晚会上,艺术与传媒学院表演了5个高水平高质量的节目,分别是《小路》《新的天地》《松风》《万疆》《领航》,包含器乐重奏、男女生二重唱,女生独唱等丰富多样的节目类型,体现艺传学子的风采,为边境警察送上文化润疆的热情关怀及精神力量。



7月26至27日,来自中国煤矿文工团和北京师范大学的25名文艺志愿者深入边境,在克孜勒乌英克边境派出所、白沙湖警务站、巴斯布鲁沟边境警务站、阿勒泰边境管理支队机关等地开展多场面对面的文艺慰问演出,举办系列艺术交流、培训活动,以乌兰牧骑轻骑兵精神滋润新疆边境警民。



经历了长达75公里的车程后,志愿者一行人来到了克孜勒乌英克边境派出所。两辆车之间的横幅拉开了艺术交流活动首站演出的序幕,艺传的文艺志愿者相继出演了《新的天地》《松风》《领航》等节目。在白沙湖警务站,在一八五团解说员的讲解下,艺传志愿者们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新疆戍边战士的经历与心声。本次演出虽然场地简陋,甚至舞台设备与人员都是临场组织筹备,但现场气氛热情高涨,吸引了路过的游客驻足欣赏。在巴斯布鲁克边境警务站,新疆本地姑娘和民警也进行了表演。演出结束后,士兵,民警,文艺志愿者们场地上共舞新疆民族风情舞蹈,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本场演出。阿勒泰边境管理支队机关是此行的最后一站,民族的呼麦节目以及新疆姑娘的舞蹈都让人感到惊叹。文艺志愿者们在《领航》的歌声里结束了演出,为新疆阿勒泰地区一行进行了完美的收尾。


此次“春雨工程”边境志愿服务活动新疆行,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实践之旅,更是一次红色之旅、精神之旅。艺传师生志愿者们分别参观了军武哨所与西北之北纪念碑,感受到边疆地区军民亲如一家的良好风貌,感悟独属于戍边战士的坚强意志和奉献精神。


军武哨所是以军人马军武的名字命名的。哨所周围的自然环境恶劣,只有迎风招展的白杨树、寂静无声的雪山和界河的潺潺水声陪伴马军武夫妻。即便如此,夫妻二人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在此,诠释了属于自己的信仰和奉献。正如一首军垦民谣中所说,“面对蜿蜒的界河,背靠亲爱的祖国,我们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在讲解员的解说下,师生们都为他们扎根边疆的无私和坚守边疆的勤恳所感动,对爱国精神有了更为直切的体悟。



“西北之北纪念碑是三代军垦人奉献自我保卫边疆的生动见证。三代军垦人将青春与生命倾注在阿拉克别克河畔上,才使得阿拉克以东55.5平方公里的国土,在1997年中哈俩国确权勘界时永远地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直至今日,岁月长河已经静静流淌了半个世纪,一八五团人已经老去,但后继者的血液中仍流淌着着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对责任的执着坚守。“西北之北”如一部无声的传记,是忠诚、担当、爱国的永恒见证。



文化润疆,青春启航。本次活动中,艺术与传媒学院心系边疆文化建设,注重师生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艰苦中成长、在实践中感知,体现出艺术教育的深厚底蕴和社会责任意识。今后,艺传师生将继续推动优质文化传播,为促进民族交流融合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国家移民管理局感谢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