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研讨]“国际视野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研讨]“国际视野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为培育高质量的未来音乐教师,推动我国音乐教育师范人才建设,1月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音乐系承办“国际视野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音乐教育领域专家开展学术研讨。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师生,上海音乐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以及人民音乐出版社等行业专家等参加会议。


1704608726124018233.jpg


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主任朱杰担任学术主持。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张璐对“如何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我国音乐师范人才”这一备受高师院校关注的学术话题进行了阐释。她表示,北师大音乐教育将在未来进一步加强“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完善具有京师特色的音乐师范人才培养体系。


朱杰主持


张璐发言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主席、香港教育大学教授梁宝华作主旨发言,他分享了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前沿经验,从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的联系与贯通方面对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进行梳理与反思。同时,他以香港教育大学的多元评价方式为例,探讨了我国音乐教育课程的设计范畴和层级划分问题。


梁宝华发言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嘉幸基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以AI时代如何实施美育为主题进行发言。他从席勒的美育观出发,提出艺术教育除了培养理性的人和感性的人,还关注“游戏”的人,阐释了如何以艺术教育为途径最终实现美育。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孩子感受美、发展独特性的能力尤为重要。面对AI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应当重视技能、审美、育人三个层级和以乐成人、以乐入文、以文入乐三条路径,进而达成关注育人、关注文化、关注核心能力、关注学习过程、关注人生、关注未来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谢嘉幸发言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尹爱青基于人才培养的专业学位目录调整情况,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出发,分享了艺术硕士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同时,她梳理、解读了国家近三年有关于音乐师范人才与音乐教师培养的相关政策,并对新课标、大单元、核心素养、大概念等内涵进行剖析,提出音乐师范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应及时调整、适时改革;贯通本、硕、博课程设置;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音乐师范人才培养模式等建议。


尹爱青发言


西挪威应用科学大学教授David G. Hebert认为,面临新冠疫情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双重挑战,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应该充分发挥“韧性”和“灵活性”的作用,面对困难仍坚持学术研究,面对形势变化能够灵活应对。他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需要在自身传统文化和国际视野之间寻找平衡点,并对教学方法和目标做出清晰规划,以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的优质未来音乐教师。


David G. Hebert发言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小学音乐教研室主任梁洪来作主旨发言。他作为北京市基础教育领域的音乐教育、教研带头人,基于当前一线音乐教师的职业适应情况,发现目前高等音乐师范教育所培育的学生仍在基本能力、国际视野、人文精神等方面存在不足。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际,高等师范院校应该能够预见和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和冲击,培育具有个性、实用性和未来适应性的未来音乐教师。


梁洪来发言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次研讨会提供了宝贵的平台,促进了国际音乐教育理念的交流与经验的分享,同时为北京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会议所共享的见解与成果也将为今后的音乐教育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与启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