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上午,第六届交叉学科前沿论坛暨学术月活动开幕式在珠海校区举行。本次论坛暨学术月活动主题为“智融AI,跨界前行”。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自然科学高等研究院、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文理学院、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未来教育学院、未来设计学院等单位联合承办;华发教育、珠海淇澳-担杆省级自然保护区等校外单位作为珠海校区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也参与了联合承办。本次交叉学科前沿论坛涵括18个分论坛,集中在11月至12月开展,旨在促进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构建适应新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知识创新体系,推动高水平科研平台落地珠海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
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珠海校区党委书记韦蔚致开幕辞,大会联合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爱克致欢迎辞。
韦蔚对第六届交叉学科前沿论坛暨学术月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珠海校区致力交叉学科融合发展,正在积极构建全新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探索并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模式,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珠海校区将不断深化跨学科创新实践,以更好地适应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贡献力量。交叉学科前沿论坛旨在搭建平台,促进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科技发展前沿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韦蔚期待与会学者能够深入交流、共谋发展。
韦蔚致辞
郭爱克在致辞中强调,当前我们正置身于科技大发展、大交叉、大融合的历史时期,学科交叉已成为驱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核心动力。交叉学科前沿论坛在珠海校区持续举办,充分凸显了北京师范大学对学科交叉发展和建设的重视。学校重视人才引进和可持续发展,以期实现科技创新、科学合作及成果转化。他指出,交叉学科前沿论坛的核心宗旨,在于促进不同学科领域间知识、方法与技术的深入交流,以期共同应对重大科学问题。
郭爱克致辞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李青做“基于知识图谱的大学课程助介与学习规划应用”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玉贤、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黄浩勇、香港理工大学IEEE/IET Fellow李青、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高丙中、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副教务长孙波等六位学者围绕“AI+”主题参与圆桌论坛,分别就“AI+科学”“AI+教育”进行对谈。开幕式由人文和社会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家永、自然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刘静玲联合主持,圆桌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人工智能与未来网络研究院院长贾维嘉、自然科学高等研究院复杂系统国际科学中心主任狄增如联合主持。
圆桌论坛环节,各位学者围绕AI在各自研究领域的交叉应用、未来前景进行了探讨。朱玉贤肯定了AI在破解蛋白质结构预测难题上的显著进展,并在谈到个人体验中指出:手机GPS的发展运用即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实例,预示该技术在大型会展导航系统中可能引发变革。黄浩勇回顾了自己与AI“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并讨论了AI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能力可能需要突破现有知识库的限制。李青强调了教育与学生训练应侧重于知识推理和判断AI结果的真实性,并提出了“云知识”的概念。辛涛着重介绍了自己在心理学教育测量领域的研究,并讨论了人工智能对教育和心理的影响。高丙中讨论了数字社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的核心在于人的生命价值和目的性。孙波提出了在传统生师结构中引入生成式AI,向生-师-机三元结构演化的重要意义,并强调未来教育AI将从工具角色,进一步向人机协同、人机共生发展。
圆桌论坛(左起):贾维嘉、狄增如、黄浩勇、朱玉贤、李青、辛涛、高丙中、孙波
在观众交流问答环节中,与会师生发言积极,提出了关于教育课程与学生需求、知识图谱模型严谨性以及AI时代如何培养大学生等问题。圆桌论坛嘉宾们亦回应了这些问题,此次圆桌论坛的观众交流,也恰好印证了本届交叉学科前沿论坛主题“智融AI·跨界前行”。
论坛开幕式沿袭上届传统,“融合时刻”以黄浩勇院士笛子独奏《渭水秋歌》作为表演曲目。黄浩勇表示,长笛独奏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对科技蓬勃发展的美好愿望,希望中国的年轻学者勇于“迈步从头越”,在前人的基础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科研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