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研讨]“京师学术前沿”系列工作坊第五期举办

[研讨]“京师学术前沿”系列工作坊第五期举办

3月2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主办,国际中文教育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协办的“京师学术前沿”系列工作坊第五期在学校京师学堂第五报告厅举办。本期工作坊的研讨主题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汉字研究与传播”。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发表视频欢迎致辞。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副院长肖铠介绍了书院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愿景,文学院副教授颜子楠介绍了举办“京师学术前沿”系列工作坊的考虑和整体安排。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汉仪字库等科研院所及企业的11位从事汉字传播研究的学者专家先后进行主旨发言。本期工作坊由颜子楠、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副教授胡韧奋共同主持。



专题讨论阶段,与会学者专家就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汉字研究、应用和跨文化传播的路径,以及文字与数字技术、创意实践等学科交叉研究潜能等问题,展开了交流探讨。


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教授莫伯峰以“人工智能在古文字研究中的辅助作用”为题,分析了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了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尤其是在出土文献整理、古文字识别、考释以及文献与史料研究等方面的应用。他认为,尽管人工智能在生成可信信息方面依然存在挑战,但并不妨碍其在相关科研中发挥辅助作用,未来也将更深入地与古文字研究结合,解决更核心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凌丽君以“信息时代的汉字规范转型”为题,认为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她提出,信息时代促使汉字规范需要考虑更广泛的使用场景,包括专业领域和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等,同时也要面对简繁转换、汉字编码等问题。而这些变化不仅影响汉字的使用和传播,还关系到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丽群以“历代字书数据库的建构与思考”为题,探讨了历代字书的学术价值及其数字化整理的现实意义,分享了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对古代字书进行数字化整理的经验,介绍了其所在团队构建字书数据库的情况,内容包含字形、释义、音韵、用例等。这一项目为汉字的标准化、教学以及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展示了技术与人文学科结合的潜力。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陶扬以“中文编码字符集建设、传统汉字研究、汉字数字化应用在当代的共生关系与发展方向”为题,介绍了其所在团队致力于汉字的收集、分类、编码及与国际编码组织对接等工作,探讨了汉字编码在文化传承、信息交流及国际标准制定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提高汉字编码科学性、修订国际标准收字原则、提升语言文字数据建设等发展方向。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副教授朱乐川以“基于汉字构形学理论的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语料库建设研究”为题,分析了外国留学生在汉字学习时常见的书写偏误现象。他提出,通过建立汉字偏误分析语料库,整理分析留学生手写语料和错字实例,发现留学生汉字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困难,进而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材料。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副研究员徐腾飞以“研究生项目制教学模式探索:以‘甲骨文明活化美育课程设计’为例”为题,分享了未来设计学院的设计与教育方向团队研发的PBL教学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和成果,介绍了所在团队面向小学生群体设计的《玩转甲骨》课程设计方案,通过以甲骨文为媒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能力,提升其创造力和表现力。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刘钊以“用多文种文字设计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为题,分享了其团队在依托文字设计开展文化传承和传播的系列成果案例,包括甲骨文绘本、汉字设计、地域文字项目和文创产品开发等多个方面,并阐述了这一过程中设计师与文字专家的跨学科合作,表达了将传统汉字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教育意义又符合现代审美的理念思考。


汉仪字库副总、“博物汉字”创始人马忆原以“汉字文化创新的顺势与反推”为题,介绍了汉仪字库在汉字文化创新和传播方面开展的系列工作,包括多元化的字体产品研发、全球语种字库开发、商业品牌和文化品牌的定制字体合作等。她重点介绍了汉仪字库在甲骨文化的社会化传播方面开展的创新工作,通过AI技术处理古文字,结合艺术化、互动化方式,打造“博物汉字”品牌,使公众在线上线下更直观地接触到甲骨文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藤依舒以“汉字字形视觉认知的眼动实验”为题,分享了一项汉字构形与视知觉关联研究,探讨了外国人如何通过视觉影响学习汉字的问题,提供了关于汉字作为跨文化传播工具有效性的见解。她提出,对于学习汉字的留学生而言,虽然甲骨文、小篆等字体在视觉上更吸引人,但隶书、楷书等逻辑结构更强的文字更易于理解和认知。


胡韧奋以“人工智能与汉字汉语研究”为题,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语言模型在语言研究和教学领域的应用潜力。她介绍了通过利用大规模语料库训练,使语言模型能够编码语言知识并执行复杂任务,以及利用AI引导生成标注数据以降低人工成本和提高效率,从而为语言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陈青以“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中的汉字书写危机”为题,探讨了汉字书写的“两次”历史危机、当前挑战和人工智能时代下汉字书写的重要性。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汉字书写对于学习者来说仍然是重要的;汉字不仅会继续存在,而且人工智能还可能在错误提取分析等方面为汉字书写带来新的方法手段。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院长冯丽萍对本期工作坊做了总结发言。她结合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和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的工作定位,强调了在全球化视野和人工智能时代下开展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以及跨学科视角对汉字研究和语言教学的重要价值,并期待通过跨学科合作推动新技术、新方法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应用,助力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和国际传播。



“京师学术前沿”工作坊,是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主办的系列学术交流平台“京师文化论坛”的子活动。本次工作坊通过青年学者间沟通对谈,共同交流了文字研究与人工智能、创意设计等跨学科的创新实践,共同探索汉字传播适应时代所需的创新方法与路径。“京师文化论坛”包括主题论坛、系列讲座、系列工作坊等各类学术活动,旨在聚焦“发展—治理—文化”学科交叉领域,汇聚不同学科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