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论坛]共创数智未来-粤港澳数字科技教育论坛在北师大珠海校区举办

[论坛]共创数智未来-粤港澳数字科技教育论坛在北师大珠海校区举办

11月23日至24日,共创数智未来-粤港澳数字科技教育论坛暨“启智”数字名师计划数字赋能跨学科专题研修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和科学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珠海校区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协办。论坛得到珠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青少年教育科技发展专项基金、澳门教育研究促进会、腾讯微信、粤港澳大湾区计算传播学联盟、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特别支持。


来自粤港澳三地的政府、学界专家及全国各地教育从业者两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赋能基础教育创新变革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祁雪晶主持。


image.png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副主任虞立红、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教育资源厅厅长邓伟强和澳门教育研究促进会会长许江雄致开幕辞。


虞立红指出,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科技正在以迅猛之势重塑全球格局,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数字化已成为变革的核心动力。她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并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目标,这为教育数字化的全面推进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虞立红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近年来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创新实践,包括建立全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平台、实施“强师工程”和“数字教育小院”等多项举措。同时,她特别提到,北师大珠海校区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教育科研平台、建设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程研究中心,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现代化。她表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独特的资源与地理优势,为数字科技教育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珠海校区将继续与三地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她期待通过本次论坛,三地教育界能携手探索数字化赋能教育的策略,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地区的师生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共同迈向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


1732977421450034700.png


邓伟强指出,习近平主席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慧化的发展大势,为教育数字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他介绍了澳门近年来在政策层面对数字教育的支持,包括将编程、人工智能和综合应用课程纳入必修内容,并设立教育基金支持学校和教师的数字化发展。他特别提到,澳门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与内地高校合作,借助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澳门正在重新构建人工智能教师培训体系,将人工智能伦理、教学融入和专业支持作为核心内容,为未来教育模式打下基础。最后,邓伟强表示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搭建交流平台,并期待通过此次论坛吸收更多先进经验,为学生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机遇做好准备。


1732977440905065509.png


许江雄回顾了澳门回归25年来教育发展的成绩,特别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推动爱国爱澳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卓越成效。他感谢北京师范大学长期支持澳门教育,特别是在教师培养和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贡献。展望未来,他指出拥抱AI和加强合作是当今教育的两大重要方向,他期待通过与北师大的深度合作,引入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发挥澳门教育包容性与灵活性等优势,为国家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作出贡献。


1732978386332043099.png


开幕式期间,粤港澳大中小学数字素养教育共同体发布仪式暨第三届青少年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创新挑战赛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举行。这一共同体的成立,将汇聚粤港澳三地的教育资源,共同推动数字素养教育的发展。


1732977542912059914.png


北京师范大学与澳门教育研究促进会、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的签约仪式同步举行。这两项签约将进一步加强各方合作,为数字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1732977481195089969.png

1732977514244008245.png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终身教授、南洋理工大学增强虚拟现实中心副主任蔡奕渔以“AI+VR赋能教育”为主题,分享了其团队以两项技术结合教育领域的创新探索和全球实践经验。蔡奕渔介绍了南洋理工大学近年来在AI和VR领域的前沿研究,特别是通过沉浸式互动环境,结合硬件、软件、教育方法论和考评机制,助力学生克服学习中的抽象概念、复杂结构和动态变化等挑战。他以生物学、物理学和几何学等学科为例,展示了南洋理工大学开发的沉浸式学习工具如何提高学生理解力和学习兴趣。


1732978453148088247.png


他强调,“负责任的AI+VR”是赋能教育的关键,未来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局限、情绪影响和学习兴趣,结合AI技术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此外,他还提出“热情商”和“痴情商”的概念,认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将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分享了其团队与全球多个国家的合作成果,包括在新加坡、南非、荷兰等地开展的虚拟现实教育实验室,以及相关研究如何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他展望了AI赋能教育未来可能带来的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为与会者提供了关于教育创新的宝贵思路。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科技委科学教育战略研究基地主任郑永和在题为“中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历史沿革、发展逻辑与未来展望”报告中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教育的四个发展阶段——恢复调整期、快速发展期、创新探索期和系统建设期,并指出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他强调,当前中国科学教育面临顶层设计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科研经费匮乏等问题,与国际领先国家仍存在显著差距。他通过比较国际经验指出,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在科学教育研究、政策实施和学科建制方面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特别是在顶尖期刊数量、学术组织活跃度和政府资助力度上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近年来在国际科学教育领域的影响力显著提升,但仍需在培养研究队伍、加强跨学科协作和加大科研投入等方面持续发力。对此他提出五大建议,为科学教育发展提供深刻洞见,并为粤港澳地区乃至全国科学教育的未来探索注入了新的思考与动力。


1732977579342035788.png


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熊璋以“人工智能与教育新生态”为主题,从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挑战和中国教育创新路径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对教育生态的深远影响,展示了全球人工智能的进展现状,指出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社会变革,它不仅显著增强了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也为教育带来了难以预知的挑战与机遇。他特别强调,教师作为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在人工智能时代更需具备数字素养与技能,以引领学生适应、胜任并创造未来。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熊璋从最新科技进展出发,阐释了人工智能对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并表示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合作式、沉浸式和真实性学习。熊璋倡导教育必须立足“立德树人”的初心,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为抓手,推动教育模式的与时俱进和自主创新,教育将实现从数字孪生到全局教育生态的转型,为全球教育事业提供“中国方案”。


1732977604406057408.png


11月23日下午,论坛召开专题讲座,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教授桑国元、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工程师李朱峰作专题讲座报告。


桑国元以“PBL导向的数字化跨学科教学设计”为题进行了专题报告。作为国内知名的PBL专家,桑教授结合丰富案例深入解读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他指出,PBL作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热点,其核心在于以问题驱动的跨学科协作学习,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发展创新思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将PBL纳入教学要求,多地教育部门已出台行动计划,推动项目式学习成为课堂主流。结合数字化背景,桑国元展示了如何利用工具如Padlet、Tinkercad等赋能PBL设计,帮助学生完成数据分析、建模和产品创作,通过数字技术和跨学科结合,教师还可更高效地组织教学、评价学习成果,最终实现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培养。他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推动PBL在教学中的普及和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一起PBL,一起向未来!


1732977656133038565.png


方增泉以“数智时代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路径探索”为题,分析了教师和学生在数字素养教育中的现状与挑战,探讨了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推动教育现代化。方增泉指出,《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正式实施,使中小学网络素养教育成为法定责任。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设计者,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他分享了北师大在乡村基础教育领域实施的“青少年数字素养加油站项目”,强调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性。他期望教育工作者积极拥抱数字化工具,提升自身数字素养,推动教育公平和智能化发展。


1732977680585001853.png


李朱峰基于“人工智能赋能跨学科教育创新解决方案”主题,阐述了如何从数字化赋能、跨学科等具体层面实现人工智能与信息科技课程的深度融合实践。他提出,应当通过构建统一工具链和模块化平台,简化课程设计,为教育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他以北师大开发的开源系统为例,展示如何将编程、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整合,满足中小学各阶段教学需求。通过智能传感器和数据可视化工具,学生可在真实场景中完成实验,如八一学校的种子发芽观察和南京的水培种植项目,将科学与信息科技深度结合。此外,他介绍了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和科学研究工具,这些技术帮助教师设计更高效的课程,同时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他希望教育者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将技术与教学创新结合,为未来教育提供新动力。


1732977710799065471.png


随后进行的学员论坛现场气氛热烈,与会者积极参与围绕如何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实践及现存问题展开讨论。


11月24日,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励教楼举办,“优秀课例分享”与“实践工作坊”先后进行,内容丰富亮点频出。


“优秀课例分享”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课程中心副主任张建彬、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李永恒、澳门培正中学林秀兰以及香港培侨中学黄南雄带来。分享内容涵盖从身份认证技术探索、基于微信小程序的网络安全教育、减碳生活跨学科主题学习到AI工具在项目式学习中的应用,展现了粤港澳地区数字科技教育的最新实践成果。期间,学员与分享嘉宾积极互动,讨论氛围热烈。下午的实践工作坊以“小程序+AI”编程为主题,学员分组学习、实践创意项目并进行成果展示。通过实操演练,参会的一线教师进一步掌握了数字工具的实际应用,为未来教学创新提供了可操作的思路。


1732977732017096663.png

1732977753977042215.png

1732977774898061365.png

1732977790894069179.png


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福利会少年宫联合微信,面向全球青少年发起的小程序全球编程创新挑战赛已经举办过两届,来自全球超过150所学校的学生贡献了超1000份精彩小程序作品,作品主题从介绍学校、家乡、本地文化,到与学科、学习的创意结合,还有对AI、智能硬件等前沿科技的使用,甚至对助老、校园暴力—心理健康等社会议题,孩子们都给出了独有的创造性解决方案。


熊璋对“小程序+AI”助力教师创新教学和学生学以致用的特色表示肯定,他认为小程序对探究式学习、项目制学习和团队式学习是很好的工具,对老师来说也是很好的教具。目前全国各地已有多所中小学校利用小程序教育平台开展教学实践,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重庆巴蜀常春藤学校、澳门培正中学、香港培侨中学等超过20所学校被授予 “小程序教育创新示范基地”称号。


为期两天的粤港澳教育论坛暨“启智”数字名师计划数字赋能跨学科专题研修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本次论坛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跨学科教学实践、小程序融合项目式学习及数字校园应用和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校园建设等核心议题,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区的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共同探讨教育创新的路径与未来方向。通过主旨报告、专题报告、优秀案例分享和实践工作坊等多元形式,一线教师与学员不仅深入了解了教育数字化的最新动态和趋势,还通过实操环节提升了跨学科整合与数字技术应用的能力。论坛充分体现了区域协同合作的优势,搭建起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的平台。


本次论坛的举办,不仅为粤港澳教育界在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中指明了方向,也为探索更具前瞻性的教育模式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未来,论坛的成果必将助力区域教育水平的提升,为培育具有核心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1732977864899061999.png

1732977881371014152.p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