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观点]冯刚 曹鹤鸣: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解读

[观点]冯刚 曹鹤鸣: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解读

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了广大教师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明确提出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要求,着重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与基本内涵,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工作方向。“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即以新时代新征程为坐标进行解读,这不仅是准确把握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基本蕴含


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基本蕴含是对其进行时代解读的出发点,首先需要对“教育家精神”进行语词结构分析。教育家精神是一个由修饰语“教育家”和中心语“精神”两部分构成的偏正词组,需要分别对二者进行讨论。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存在概念差异,前者是指对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侧重于教学实践,后者则是以教育学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学者,侧重于学理研究,但是无论是教育家还是教育学家都致力于教育事业发展,因此在广义上均以教育家称之。此外,对“精神”的理解往往存在两种思路。一种是黑格尔式的“精神”,把精神视为“自己支持自己的那种绝对实在的本质”,把现实世界看作绝对精神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结果。另一种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即在“实践”范畴内把“精神”当作一种受普遍生产规律支配的特殊的生产活动来对待。从本质上看,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生成是一个历史过程,是教育家教育教学的实践结晶,因此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审视。从结构上看,教育家精神是一个精神体系,具有价值、实践、目标三个层次,构成了理解基本蕴含的主要向度。


(一)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小我”和“大我”价值实现的双向生成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作为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之一,从价值层面深刻反映了广大教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主动意愿,是其立志从教、躬耕教坛的强大精神支撑。理想信念的力量坚实又宽厚,道德情操的影响深远且绵长。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家所处的社会阶段不同,但是他们都始终秉持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以及“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进而在育人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一,我国教育家在著书立传的过程中阐释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善政不善教之得民也”“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等观点,高度重视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些观点不仅成为其教书育人的基本准则,也成为深受后世尊崇的教育原则。第二,我国教育家注重在言传身教中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优先性,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善先人谓之教”等观点,在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为的前提下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和仿效的榜样。第三,我国教育家在战乱纷扰的情况下坚守教育初心,提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观点,并且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之情,培养爱国之士。


(二)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经师”和“人师”现实践履的同向发力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时代的不断发展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既要做好“经师”,更要力争成为优秀的“人师”,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勤学笃行、求是创新”贯穿日常工作全过程,面向教育教学全方位。


优秀的教育家从来都是集高超专业知识和高尚人格于一身,这两大要素缺一不可。做好“经师”和成为“人师”是内在统一的,这不仅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也是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内在要求。当前,教师不但要注重专业能力提升,精通学科专业知识,加强专业知识储备,自觉提高教学能力,而且也要秉持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教育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根据其实际接受情况选择相应的教育形式,积极探寻所授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契合性,深入发掘学科知识中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课堂授课的有机结合,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配合,以高超的育人智慧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此外,信息时代的知识迭代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导致人们试图掌握全部知识的可能性越来越低,柏拉图口中“哲学王”式的人物已不可能存在。不过“知识爆炸”的情况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绝不能再置身事外,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高标准、严要求进行自我反思,也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致力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抬头率,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三)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逐梦”和“筑梦”目标确立的同频共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新时代,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层力量,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深度响应,用自己的职业情怀、宏大格局不断践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仁爱之心”体现为广大教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关注学生各方面需求。具体来看,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密切关注其思想动态,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情况,既要积极拓展育人场域,利用课堂教学和课余时间、网上和网下,也要综合运用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等方式贴近学生、走近学生、融入学生,成为深受学生尊重与爱戴的良师益友,无私奉献、以身作则,用仁爱与奉献为学生铺就坚实的逐梦之路。“弘道追求”表现在以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为目标推进以文化人。“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胸怀天下是以文化人的逻辑前提,也是时代发展的逻辑必然。进言之,新时代的教师一方面要具备全球视野,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角度辩证地认识与看待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另一方面要坚持以文化人,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感化,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润物于无声,帮助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确立远大志向。


二、把握好教育家精神的时代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党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如何培养高素质教师”等问题的创新性回答,具有传承性与创新性、个体性与整体性、人民性与政治性的时代特征,而这也构成了解读教育家精神的“切入点”。


(一)教育家精神体现传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家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生成源于中国共产党对教育事业发展,尤其是对教师的高度重视。教育家精神具有传承性。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指出:“许多好心的教育家、科学家和学生们,他们埋头于自己的工作或学习,不问政治,自以为可以所学为国家服务,结果也化成了梦,一概幻灭了。”教育家所从事的事业决定了其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站位,这是办好社会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包括教师在内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努力学习,除专业之外,在思想上有所进步,政治上也有所进步,学点马克思主义,学点时事,学点政治,很有必要”的要求,体现了“欲树人、先立德”的内在逻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围绕如何造就教育家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创新教育家办学制度”的现实要求,构成教育家精神生成的政策依据。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培养造就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和引领教育改革发展”“辐射带动区域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教育家”“鼓励广大教师以人民教育家为榜样”等兼具传承性与创新性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传承中有所创新,在创新中继续发展,为教育家精神的生成赋予新的时代意义。质言之,教育家精神的生成源于对教书育人经验和规律的历史性把握,实现了从以教育家为标尺到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的大幅跨越。


(二)教育家精神凸显个体性与整体性的辩证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个人与集体既不是非此即彼、相互对立的关系,也并非包括利益让渡、利益斗争等过程。恰恰相反,“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集体是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个人也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促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或共同利益相一致。由此,教育家精神绝不是若干著名教育家个人精神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共相”,是从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教育家身上的优秀特质、高尚品质、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中高度抽象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旨在要求广大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更为重要的则是从整体上将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教师整合成一支高素质的教育教学队伍,坚守教育初心与使命,齐心发力、同向前行,依靠集体的力量形成合力,十指并用,打好教育教学组合拳。此外,从系统论的角度上看,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旨在思考和解决教师这一“子系统”如何适配集体这一“总系统”的问题。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作为一种外在驱动,是对教师队伍及教师个人施加的非结构性影响,而教育家精神能否从根本上被教师接受、认同则要靠内生动力,通过内生动力与外驱动力的有机结合,将非结构性因素转化成结构性因素,从而“激活”教育家精神的系统作用。内生动力的科学、有效、持续激发绝不能忽视组织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的作用。应当在系统中更好地弘扬教育家精神,让教育家精神真正成为每一位新时代教师的精神支撑,严格对标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更具底气、更有信心。


(三)教育家精神内蕴人民性与政治性的辩证统一


“广大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人民教育家为榜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当前我们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强大内核,提供精神支撑。人民性和政治性是教育家精神的本质特征,具有新的时代禀赋。“‘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归根到底是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在信中强调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就是意在突出教育家精神的人民性,深刻揭示出我国的教育家精神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本质区别,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始终践行“人民教育为人民”的基本理念,号召广大教师培育出兼具高水平学习能力、过硬专业素质和“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在奋斗中成就自我,勇担时代重任、民族重托的新时代好青年。此外,教育家精神不仅反映了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迫切要求,而且也体现出党和国家在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教师培育上的思路创新:先从“教育家”的现实个人维度上升到“教育家精神”的抽象整体维度,再到系统性建构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相符合的精神体系,成为引领广大教师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的关键精神动力。最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绝不是喊口号,更不是纸上谈兵,其人民性和政治性只有在广大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得以彰显,只有在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检验和确证。


三、将教育家精神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从表面上看是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要求,而从根本上看则是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最终目的。无论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是时代新人的培养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这个过程在新时代就是立德树人的过程。“立德树人体现了对社会主义人才培养规律的深刻把握,新的历史方位下立德树人的目标指向就是要培育时代新人。” 进言之,立德树人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关键纽结,将教育家精神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有助于从教师侧对学生侧产生积极、正向、持续影响。


(一)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模式转换之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是其中的应有之义,而且也是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性的重要抓手,需要在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人才是国家发展、国际竞争的第一资源。教师的素质对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影响重大,影响着立德树人的完成情况。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在于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提升,需要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育人水平三方面着力。


首先是政治素质。“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环节和首要要求,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党委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抓牢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站位,明确立德树人“欲立何德”“应树何人”等重要问题。其次是业务能力。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相辅相成:一方面,业务能力的提升和发挥以政治素质为依托,没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即使具有再强的业务能力也只会适得其反;另一方面,业务能力的提升终究要靠教师的内生动力,教师只有明确自身职责所在、重任所托才能有不断学习、持续进步的主观意愿。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不同学段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育重点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学习机制,定期组织开展校际业务学习与交流活动,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最后是育人水平。育人水平是一种综合能力,其水平的高低体现在教师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之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为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高水平的业务能力作为支撑。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予以充分关注,不断促进教师育人水平提升。


(二)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尊师重教社会氛围营造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不断变革已经成为它的本性和存在形式。”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更为深远,其关系也更加密切,并且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以更好地适应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教师所承担的责任使命之重必然需要充分的保障。与明显、直接的经济保障、制度保障相比,尊师重教社会氛围的营造对于教师来说则是一种隐性、间接的环境保障,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上看,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尊师重教社会氛围的营造有助于教师的尊重感、认同感的确立,从而形成正向循环,进一步内化与外化教育家精神,以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具体来看,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应当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以推进“三全育人”建设为重点构造多元育人主体队伍,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不断扩充育人队伍,让教育家精神影响更多人,扩大其作用域和影响范围。第二,通过以文化人增进社会各界对于教育家精神和立德树人的认识和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社会群体文化价值观念的形塑与整合,从而形成高度的凝聚力、向心力,共同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第三,以治理思维积极促进社会资源、家庭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合理配置各类育人资源,赋予各类育人主体在立德树人过程中一定的话语权、主动权,在协同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时空场域。


(三)以教育家精神引领立德树人评价体系建构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立德树人评价体系建构具有三重意义。从动力上看,教育家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推动立德树人评价体系建构的精神力量,能够促进各类资源的有效聚合。从过程上看,教育家精神能够为立德树人评价体系在教师侧提供了初步的评价依据。从结果上看,以教育家精神引领立德树人评价体系建构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均在于培育时代新人,由于育人结果的相对滞后性导致教育者无法在一定时间内对整个过程进行把握,故而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评价体系实现对全过程进行阶段性反馈。


第一,根据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进行立德树人评价指标的量化与细化。“指标体系设计是基础,是开展质量评价的前提条件。”教育家精神所包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就是建立评价指标的六个维度,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分学段、分层次,遵循立德树人基本规律,以能够有效体现立德树人实际成效为目标进行具体设计。第二,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立德树人评价体系建构的结合力度。具体来看,要主动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立动态、高效的评价反馈系统以增强评价体系的响应速率、反馈速度,在对前述指标进行修改与调整的同时为后续的相关决策部署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第三,综合运用质性评价方法和量化评价方法进行立德树人评价体系建构,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环节科学选择和使用相应的评价方法。第四,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积极整合各类育人资源。具体来看就是要通过搭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之间畅通的数据共享渠道、分析机制,打造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


原文刊发于《思想战线》2024年第1期。作者冯刚,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曹鹤鸣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6877923907304230585&item_id=6877923907304230585&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705816736816&showmenu=false&ref_read_id=e5187eba-6a23-4d21-a7f1-9658b476fdfc_1705818275936&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fe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