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成果]环境学院教授张力小、副教授郝岩团队在Nature Food发文:因地制宜的氮肥管理策略可将中国主要作物生产的化肥用量减半

[成果]环境学院教授张力小、副教授郝岩团队在Nature Food发文:因地制宜的氮肥管理策略可将中国主要作物生产的化肥用量减半

9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力小、副教授郝岩团队Nature Food 发表了题为 Localized nitrogen management strategies can halve fertilizer use in Chinese staple crop production 的研究论文。


可持续氮素管理是实现粮食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对于以分散式种植为主,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显著的中国农业,亟需农田高精度氮素流动空间评估,服务制定区域优化策略。本研究基于高空间分辨率的生产活动水平数据库,构建我国县级(1690个)主粮作物的氮收支模型,结果表明,2015年中国主粮作物生产系统总氮投入量为22.2 Tg N,其中7.4 Tg N以籽粒氮的形式收获,4.0 Tg N以活性氮的形式损失。活性氮损失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的小麦生产,东北与华北平原的玉米生产,以及南方的水稻生产。



图1 中国三大主粮作物生产的氮收支与活性氮损失分布


本研究提出从资源供给与技术支持,管理优化与政策制定,到精细化管理的逐步递进的氮肥优化管理方案。在中国七大区域内,根据各县的生产水平以及氮素利用效率(nitrogen use efficiency),划分为四个层级,同时筛选各区域内前10%氮素利用效率且产量超过区域平均水平的县为区域目标。结果表明,通过达到区域生产水平目标,可实现保障2050年粮食安全的同时,减少49%氮肥投入和52%活性氮氮损失,并增加22%净生态系统经济效益。总而言之,研究为全面精准量化农业生态系统氮素流动提供重要方法支撑,为确保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加速我国可持续氮素管理的落实,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2 基于逐步阶梯法的氮肥优化管理方案


图3 2050年实现区域目标的情景表现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为论文的第一单位,2022级博士研究生刘译泽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庄明浩为共同第一作者,墨尔本大学研究员梁霞、张力小、郝岩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墨尔本大学教授陈德力、悉尼大学副教授Arunima Malik高级讲师Mengyu Li教授Manfred Lenzen、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张立英等为论文的共同作者。该研究主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2225902和5217017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22YFD19009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2207554)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016-024-01057-z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