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论坛]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教育创新发展·校长论坛”第一期闭幕: 为了新时代下更好的高中教育再出发

[论坛]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教育创新发展·校长论坛”第一期闭幕: 为了新时代下更好的高中教育再出发

8月2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教育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高中教育创新发展·校长论坛”第六场如期举行。本次论坛同时在ClassIn和抖音平台上面向全社会直播,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教育部门领导、校长、教师、教研员、在读学生等共3.7万人次在线观看。作为校长论坛的最后一场,秉持着促进高中校长能力提升、推动高中教育治理水平进步、助力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主旨,本次论坛继续围绕高中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发展方向展开了讨论交流。


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江苏省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所所长唐江澎作为论坛主讲嘉宾,分别作了题为“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变革的实践与思考”和“一所高中的育人目标与毕业生形象”的专题报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特约国家督学、九三中央教育文化专委会主任刘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助理、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主任、教育部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王磊教授担任主访专家,与嘉宾们就相关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高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光巨教授应邀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魏锐主持。



论坛伊始,陈光巨教授作阶段性的总结致辞。他指出,从6月13日到8月22日,“高中教育创新发展·校长论坛”第一期跨度长达两个多月,前五场论坛的在线观看人次均在3.3万左右,已邀请了10位知名校长带来了精彩报告。陈光巨教授认为,在众多知名校长分享的创新改革理念中有两个关键,分别是“关注全体学生的成长”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指出,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的重要衔接点,应该越来越值得重视,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总结校长谈论的经验,通过更多的系列论坛为共同推动高中教育发展,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而努力。




高中教育的性质/目标


高中教育是一项奠基性工程,要把高中育人目标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中


李希贵校长在报告中指出,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日后能够更好地接受新的教育打基础。“让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实现自我提升是基础教育的特征,是基础教育的性质。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教育要有利于他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取新的知识,提高他接受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唐江澎校长高度认同了这一观点,并指出“学校应是学习真正发生的地方,其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里的每个成员都在成长。学校的教育就是要使其成为具有创造力的终身学习者和问题解决者。”


此外,李希贵校长还强调了高中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现在我们的教育还是标准化、统一化的,还没有办法帮助学生找到兴趣和优势,因此很难使每一个人成为人才。他认为,创新能力是人才的必备素质,而只有产生了兴趣,才有可能产生创新。“目前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这条道路已经没有多少红利了,所以,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基础教育找到人的比较优势,为人才强国奠定基础。”



针对高中教育的育人目标这一话题,唐江澎校长指出,如果高中课程方案所体现的育人目标在学校里无法落地与落实,那么高中课程方案的可行性就要打很大的折扣。因此,他强调,学校应该为落地和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作出巨大努力,并探索一条专业化的路径,他为此做出的努力是,“以学校的育人目标为出发点,最后落实到毕业生的形象上,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和追求体现于我们所培养的受教育的对象上。”


唐江澎校长在学校治理中所确定的育人目标是“要坚持让教育成全人的基本价值和追求,以教育的终极价值和追求来照亮每一个细节,促使学生在学业与学术、品位与品性、适应力和胜任力诸方面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展。”他在治校过程中始终坚持并贯彻的思想是要“培养出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和情感丰满的一代新人,让他们的善良和智慧促使世界发生向上和向善的变化。”




高中教育面临的挑战


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是双向作用的关系,应全面了解教育改革的潜在挑战


李希贵校长指出,当前高中教育共同面临的几个挑战一方面来自技术的冲击,“当教育和技术能够并跑的时候,社会是比较稳定的,因为我们知道今天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可以应对社会,未来社会对我们来说是确定的;但如果技术发生迅猛发展,出现重大创新,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已经无法帮助判断未来的态势,未来社会对我们来说是不确定的,那么社会就会焦虑。”


他进而提出高中教育应该要能够帮助学生应对未来的社会变化,并反思了高校中以专业为目标的培养方式。在回应刘坚教授关于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提问时,李希贵校长提出“小改考试,大改录取。”他认为,我们可以慢慢把权力放给高校,让高校尝试在高考成绩的基础上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应加强必要的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唐江澎校长也表达了自己对此的基本观点,一方面,高校如何和高中对接,怎么样在高中选拔人才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另一方面,高中仿佛在高考结束之后就关起门来了,不关注一流人才选拔方式培养方式,这样一来,高中就不可能助力高校建立起真正一流的大学教育。


此外,李希贵校长认为,人们需求层级提升在推动高中教育作出改变,“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满足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到了工业经济时代,人们解决了生理的和基本的安全需求,那么归属感就成为一个重要需求;那么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了,人们最重要的需求是什么呢?是被尊重,是自我实现。”这也是他在报告之初便指出,作为基础教育的高中教育要能在学生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要能让学生在毕业后也能不断实现自我提升的原因。



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关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课程设计把学校变成“社会”


李希贵校长指出,与社会紧密相关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要求。“一所学校的课程体系就是学校对未来社会生活的浓缩,我们希望学生能够通过12年的时间了解未来他有可能遇到的社会。”他指出,高中教育要致力于“用较短的时间来最大限度地创造一个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发现自己的窗口,帮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年龄段展开人生的宽度,使其对社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此外,他认为,课程体系的重要价值还有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从而在大学里能够选择自己适合的发展方向和合适的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唐江澎校长强调,“我们的课程是必须体现一致性”。


唐江澎校长特别呼吁专家们能够系统地构建与强基计划贯通的高中课程体系,他认为,“一个不关注一流人才选拔方式、培养方式的国家,是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一流大学教育的。”他还总结了自己的三点体会,“第一,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必须在价值统摄之下保持一致性,一致性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第二,课程设计的体系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包括目标、内容选择、教学过程、评价都要有体系化的设计;第三,课程评价的基点要看准,基点是人人都能够达到的,是一个标准。”



学校治理现代化


推进高中治理现代化,构建有利于课程实施和教学方式变革的组织形态


李希贵校长和唐江澎校长在报告中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学校治理现代化”。李希贵认为,学校治理现代化要减少能够指挥一线老师和学生的管理者。为了将教育理想转化为教育实践,内化为教职工的共同目标并形成管理原则,他从自身的实践经历出发提出,“作为中层管理者,只有年级主任和教研组长可以直接指挥教育一线,而其他人员都属于支持人员,即使他们的级别可能是副校长,可能是中层干部,但是没有指挥教育一线的权利,只能是为教育一线提供帮助和服务。”


此外,李希贵校长还指出,现在的学校规模越来越大,为了满足面向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我们要在一个相对比较大规模的学校里,尽最大努力把组织化小,还必须让小组织的权力、责任、利益相匹配。”首先,要确定每个小组织的权力,其次,要考虑好组织内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鼓励,进而让每个小组织有独立应对问题的能力和空间。在与王磊教授互动的环节中,李希贵校长还提到,“组织内能用结构解决的不靠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不靠开会,应当通过调整结构明确了供需关系。”


唐江澎校长认为,一所迈向现代化的中国高中应是一个能够平等参与、民主对话的组织。他认为学校的民主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教学民主。他强调,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是对话式的,要“让真理在对话中产生”;第二,课程民主。他指出,我们追求的课程应是丰富而有品位的,学校要能够为学生的充分成长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第三,治理民主。他在报告中用了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进行阐释:“学校是一座城市,应该欢迎大家到学校来参观。学校里既有这个学校的模拟街区,还有模拟城市的市长,他们管理着公共事务。我们在学校中是沟通协商的关系,可以自主建构生活秩序。”


此外,唐江澎校长特别提到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他认为,要让家长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来,和家长进行教育层面的对话或交流。“要让家长知道,其实教育的核心指向是指向于学生终生的幸福,否则我们的教育改革也没办法展开。”



学校文化价值/教育理念


学校的文化价值和教育理念是其灵魂所在,直接影响着所有的办学实践


唐江澎校长认为,“通常而言,一个学校的文化价值,也就是教育理念,是通过‘一训三风’来传达出来的。”“一训三风”即校训和校风、教风、学风,这是每个学校精心从传统或现代的各个方面中挑选、凝练出来的,是一种集中的文化表达方式。他指出,“‘一训三风’不是摆给学生们看,或者是给外人宣誓用的。它应该成为我们学校设计整体课程,实施整个教育的灵魂,它是一个核心的价值观。”


除了“一训三风”之外,学校的第二个价值表达是通过办学目标体现的。唐江澎校长指出,学校要使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的终身学习者和问题解决者,教育不是使人获得知识而是使人获得智慧,应当成为一个广泛共识。


他强调,“一个学校的文化价值或是教育理念不是一种空洞的东西,其实它实实在在地左右着我们教育实践和教育行为,影响着我们培养的方向。关于培养什么人,或者怎么培养人,或者为谁培养人,每个学校都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做出了精准的诠释。”他还指出,要把教育的文化理念真正能落到我们的学生身上去,需要有一个体系化的、顶层的设计。此外,教育在价值上、观念上其实没有过多创新的空间,我们所有的创新都应该是在目前环境下对实施途径和路径的一种坚持。



点评交流


坚守教育价值,在专业化、具体化、可操作的路径上推进高中教育变革


刘坚教授在点评环节说到,“一个伟大的校长,一个作为教育家的校长,一定是对教育的本质有追求的,这种追求是融入到血液中的,这是我的一个特别强的感受。”另外,他还提到,“这种追求在卓越校长们的实践中,一定是系统的、一以贯之的。”最后,他还说,“卓越校长们的所有行动都在一种科学精神指导下的专业活动,是一种理性的行动。”



王磊教授则认为,卓越校长的品格体现在他们“有高远和坚定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有以师生为本的人文情怀,有广阔而丰富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想象力,还有敢为人先的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勇气和魄力。同时,他们都有坚定、科学、高效的改革行动力。”



至此,第一期校长论坛已落下帷幕,不仅凝结了十二位校长十二所高中的宝贵经验,也凝结了主访专家们的教育智慧以及对国家教育政策、教育文化的全方面呼吁。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序列当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提高高中教育教学的质量,对于国家以及教育本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促进我国高中校长的能力提升,提高高中教育的质量,该系列论坛还会持续举办,发挥北京师范大学在高中教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