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会议]第十一届国际认知负荷大会在北师大召开

[会议]第十一届国际认知负荷大会在北师大召开

 

9月4日,第十一届国际认知负荷理论大会(International Cognitive Load Theory Conference 2018:ICLTC 2018)在北京师范大学拉开帷幕,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认知负荷理论协会(International Cognitive Load Theory Association: ICLTA)合作发起,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承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部联合协办。

 

北师大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黄荣怀,认知负荷理论创始人及ICLTA荣誉主席John Sweller,ICLTA执行主席刘子健、美国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游戏教育与学习研究院联席院长Jan L.Plass、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刘嘉、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Duisburg-Essen University)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心理学系主任Detlev Leutner、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教授Chee-Kit Looi等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领域优秀人才汇聚一堂,围绕智慧学习环境下的认知负荷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大会分三天举行,共设置4个特邀报告,9场学术报告,1场海报展,会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百余位学者。

 

 

 

开幕式上,黄荣怀作为大会组委会成员代表,向所有参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大家隆重介绍了本次会议的重要嘉宾。

 

 

在特邀报告环节,Jan L.Plass分享了题为“Cognitive Load Theory - Challenges and Next Steps”的报告,他指出,认知负荷理论是当前主要的教学理论之一,它描述了一种学习能力模型。

 

 

 刘嘉带来了题为《Effective learning and Brain Plasticity》的报告,他介绍了两种类型的大脑可塑性,以便进行有效学习。

 

 

Detlev Leutner在题为《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Transfer of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and Skills》报告中向大家介绍了有关自我调节学习的具体观点。他指出,有效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够促进认知学习策略的高质量应用。

 

 

Chee-Kit Looi的报告题为《When Mobile Learning meets Cognitive Load Theory》,他介绍了自己关于移动学习活动的研究和设计,并认为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挑战在于如何将认知负荷理论融入到移动学习设计以及无缝学习当中去。

 

 

 

会议期间来自不同国家的四十余位作者就自己在认知负荷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做了精彩报告,并就研究问题与领域专家展开了激烈探讨。会议上还确定了下届会议将于2019年6月17-19日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Maastricht University)举办。

 

 

闭幕式上, John Sweller 做了最后致辞,他总结了本届大会的重要成果,并向组织此次大会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此次会议不仅促进了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更加强了国内外学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为今后学者们在探索智慧学习环境中如何合理配置媒体资源、善用技术工具、有效设计教学策略、最大限度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促进高级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