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会议]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第15届年会暨“文化中国与世界未来”国际学术会议举办

[会议]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第15届年会暨“文化中国与世界未来”国际学术会议举办

11月29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第15届年会(2024)暨“文化中国与世界未来”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办。近百名来自中、美、英、俄、瑞士等国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学术盛会,携手擘画未来蓝图。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明,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博古睿讲席教授安乐哲(Roger Ames),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 | 京师书院教授、牛津大学格林坦普顿学院荣休教授、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罗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教授罗流沙,瑞士伯尔尼大学语言学学院中文学科负责人杨爽(Justyna Jaguscik),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外籍专家伊万(Ivan Stacy),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上海大学国际亚洲电影研究学会(ACSS)副主席陈犀禾,山东大学舆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戴元初,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孔朝蓬,辽宁大学马可·穆勒电影艺术研究院院长庚钟银,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龙伟,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马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邓如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学院院长冯丽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学院书记王学松,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党支部书记韩晓蕾,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副主任郑磊,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高级编辑、《对外传播》执行主编孙墨笛,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曹苏宁,中图公司海外业务中心主编赵大新等近百位嘉宾出席开幕式。

汪明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灵魂与基石。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以其独特魅力,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在全球化背景下,黄会林提出的“第三极文化”理论,十五年来在文化建设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彰显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历经14届,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在国际文化传播领域的品牌项目,有力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深化了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交流。北京师范大学期待更多国际专家学者参与文化交流,共促思想碰撞与智慧共享,共同开启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明

国际会议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京师特聘教授向云驹主持。在上午的主论坛上,来此不同领域的与会专家们围绕“文化中国与世界未来”这一主题,从自己的研究经历、实践经验出发阐述观点。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京师特聘教授向云驹

黄会林谈到,面对国际舆论中“中国形象”的他塑现状,应坚守中国叙事的主体性,挖掘人工智能等数智平台的传播潜力,并根据国际受众需求优化表达方式,在国际舆论场中构建具有影响力的“中国话语”,实现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并通过文明间的学习借鉴,携手共进,为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

安乐哲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特性,深入解读儒家“和而不同”思想。他指出,“和”不仅指向表面的和谐,更是一种通过动态互动优化差异、实现创造性成果的努力。家庭是伦理与人类繁荣的核心,儒家思想通过强调尊重差异、协调关系,实现个人价值与集体福祉的平衡。与自由主义所推崇的个人自主和平等不同,儒家提倡通过关系公平构建深层次的多样性,延展到生态、伦理及环境的整体观念,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路径。


北京大学博古睿讲席教授安乐哲


罗伯特·沃克指出,在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导致世界分裂的背景下,跨文化理解是修复世界的关键粘合剂,而学习与尊重不同文化是实现相互理解的关键。他进一步探讨了全球化及世界贸易组织(WTO)中的跨文化误解,强调成功的跨文化合作需基于理解、接纳与尊重,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国家间关系,也适用于个人互动。


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教授、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罗伯特·沃克


胡智锋指出,随着媒介迭代和技术发展,人类艺术已经从传统艺术发展到传媒艺术,迈入发展新阶段。传媒艺术作为人类文明交流的新形态,通过从口语传播到智能传播的演进,创造了电影、网络游戏、短视频等丰富的交流形式与载体,其创新主要体现在融合化、场景化和沉浸化三方面。应持续以传媒艺术推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互动,通过分享经验、文化、审美,共享技术和渠道,以及尽享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交流体验。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

罗流沙指出,近年来俄罗斯对中国文学的关注日益增加。经典著作如《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和《易经》以多版本形式广为传播,当代作家莫言、刘慈欣及某些网络文学作家的作品在俄罗斯广泛传播。此外,中国文学作品在俄罗斯屡获奖项,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接受度正在不断提高,这不仅彰显了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促进中俄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契机。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教授罗流沙

于丹指出,中轴线在中国古代乃至现代城市规划中都占据核心地位,象征着“天人合一”与“中庸之道”,体现了“致中和”的哲学思想,展现出时间与空间的秩序感。中轴线不仅塑造了物质空间,更在精神层面形成了中国文化的认同与价值观,她以故宫和卢浮宫为例,展现了皇家宫廷的优雅转型与世界级艺术殿堂的文化魅力,同时探讨了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增进国际文化传播共识,以及文化传播的多样性和互鉴的重要性。


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

杨爽深入探讨了数字化时代中国诗歌教学与翻译的挑战与机遇,提出数字化技术与诗歌结合不仅为传统诗歌注入新活力,也在全球范围内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她指出,古典与现代诗歌通过多媒体形式与翻译实践,使年轻一代更易接触中国诗歌的深厚内涵。同时,她也强调了理解诗歌的不可翻译性及其文化语境的重要性,认为这既是教学和翻译中的核心难点,也是中国诗歌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独特贡献的体现。


瑞士伯尔尼大学语言学学院中文学科负责人杨爽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罗军介绍了二十余名曾参与“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的巴西圣保罗大学师生向习近平主席去信,得到习近平主席亲切回信的故事。11月12日,中巴双方在圣保罗大学共同举办“中巴青年故事会”活动,二百余名巴西圣保罗大学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就习近平主席回信以及继续深化中巴人文交流展开热烈讨论。罗军指出,“看中国”将在回信鼓舞下,继续以外国青年影像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中外青年人文交流,为文明互鉴探索一条新路径。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罗军


伊万以刘慈欣的《三体》作为典型案例,探讨了中国文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与接受,展现了中国文学从历史语境到普遍隐喻的转变过程。《三体》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科幻叙事方式,探索了科学、技术与诗意传统的交汇,展示了中国文学在全球语境中的文化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外籍专家伊万


下午,大会共设置四个平行论坛,分别由戴元初、陈犀禾、邓如冰、孔朝蓬主持并总结汇报。平行论坛一以“文化中国的世界表达”为主题,众多学者深挖文化根基,研究世界表达与媒介功能,聚焦于推介与传播中国文化,交流内容兼具历史思考与前沿观点。平行论坛二以“影视文化里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着重围绕影视创作、生产、发行、传播各环节,剖析中国与世界在影视文化方面的关系,学者们立足电影模式、技术赋能、价值契合等视角,深入探讨交流。平行论坛三以“跨界交叉视野下的中国文艺海外传播”为主题,涵盖古典诗歌教学、文学推介进展、科幻影视剖析、学科前沿解读等多个视角,涉及多领域,研讨成果丰富且具前瞻性。平行论坛四是第八届“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学术研讨会,以“看中国”项目为核心,涉及跨文化交流、中国形象塑造等主题,以人际传播、在地化、情感交流、情感感知、情感表达等为关键词,探讨该项目的学术价值,总结项目开展经验,助力后续深化开展。


平行论坛一


平行论坛二


平行论坛三


平行论坛四

在 “三极文化对话” 环节,主持人罗军与罗伯特·沃克、孟建、罗流沙、周雯等专家上台研讨。此环节以 “第三极文化” 理论构想为基础,探讨了如何彰显中国文化特质元素、数字化环境下中国文化的贡献与挑战、未来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前景展望等话题。对话揭示了当下仍存在的中外文化隔阂,也凸显了学术研讨对增进跨文化理解、建构更多元、更完善的文化体系的意义。


三极文化对话 嘉宾对谈


本次国际学术会议经过深入交流与探讨,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新动力。期待未来有更多学者参与其中,共同推动学术进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