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会议]《龚书铎文集》出版学术座谈会在京召开

[会议]《龚书铎文集》出版学术座谈会在京召开

32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举办的“《龚书铎文集(六卷本)》出版学术座谈会“在英东学术会堂召开。《龚书铎文集》编委会成员、龚书铎先生亲友、中华书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等团体和单位代表,以及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同仁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林海主持。


图片1.png


龚书铎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教育家,《龚书铎文集》是其学术成就与人生思想的集中体现。文集编纂工程自2020年12月启动,历时五年,由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历史学院教授郑师渠担任编委会主任,龚书铎家属协力收集、整理和编校。《龚书铎文集》日前由中华书局出版印行,文集按照各篇文章内容、性质,汇为《中国近代社会与政治》《中国近代文化史论(上)》《中国近代文化史论(下)》《求是室序跋》《文史散论》《戏剧漫谈 师友杂忆》六卷,总计约210万字。该文集是对龚书铎学术人生的首次系统回顾与总结,全面展示了他的史学思想成就、理想信念情操、教书育人经验及个人兴趣和人格魅力。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张雁云,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张继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刘家和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张雁云指出,龚书铎是我国新时期中国近代史和近代文化史学科的领军人物,学养深厚,成果丰硕,由其主编、总主编、名誉总主编的《清代理学史》《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国文化通史》,是改革开放以后较早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内生动力着眼,探索中国文化及其近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标志性成果,这些成果从价值理性和历史理性维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正确的学术研究前行方向参考。学校高度重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系统研究和深度推广,希望《龚书铎文集》的整理和出版,能够推动我国历史学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开创的学术事业,总结治学经验和学术成就,弘扬学术精神和师德风范,为学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赓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应有的学术研究贡献和思想理论贡献。


张继海回顾了龚书铎与中华书局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启的深厚情谊,肯定了龚书铎为推动新时期中国教材体系建设和学术出版平台搭建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上世纪70年代龚书铎与李侃、李时岳等合作编写和主持修订的《中国近代史》,是学界公认的改革开放以后影响最大的中国近代史教材,上世纪80年代龚书铎作为主要组织者召集和编辑筹办“中华近代文化史丛书”,首批收录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钱钟书生平唯一一次“主动愿为作序”。


年逾九旬的刘家和以视频形式祝贺文集出版,并回顾了龚书铎与自己1952年共同毕业留校任教所结的“同年”情谊,指出龚书铎不仅是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和桃李满园的教育家,还是有深度专业素养的文艺评论家,这都体现了龚书铎素来葆有深厚学养与社会关照。随后与会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会议座谈交流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帆主持。郑师渠代表编委会介绍了《龚书铎文集》克服疫情等诸多挑战,始终不渝坚持以精品力作高标准开展编纂工作的具体历程,并对编纂过程中涉及的手稿释读、遗稿整理、文章选取、引文核对、年代事辑考证、体例规范、卷册样式等宏观和微观细节进行说明。文集还附录《龚书铎先生学术年谱》《龚书铎先生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存目》两种,以便读者和研究者更全面了解龚书铎的教学科研活动与学术人生轨迹。郑师渠尤其指出,龚书铎不是传统意义的书斋式学者,而是秉承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批判精神。文集文本不仅可以为学界提供丰厚的学术研究资料,而且对于助力当代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立德树人的强化,科学研究中畸形量化学术风气的扭转,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一笔丰富的历史遗产。


随后与会专家学者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高度赞扬龚书铎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重大问题上鲜明的政治立场,将文集中的文字比喻为“木铎金声”,指出这些文字值得后辈认真学习参考。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瞿林东将文集出版称为学界盛事,认为龚书铎的文化史研究,并非追逐西方时髦理论,而是以社会和政治为基础,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和时代感。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夏春涛追忆龚书铎34年前作为“座师”参与其博士论文答辩的场景,并对老一辈学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谊颇有感怀,指出上世纪80年代龚书铎作为文化史研究的引领和开拓者,已经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文化强国战略有所预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房德邻也指出龚书铎开拓文化史研究的同时,同样重视政治史及相关重大问题研究,如1983年龚书铎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戊戌新文化运动述略》便是典型结合的例子。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研究员郑大华提及龚书铎对其治学做人的三点重要影响:做学问要持之以恒,做学问要厚积薄发,做学问要守正创新。尤其是龚书铎坚持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守正”,不作“墙头草”的风骨,以及对学生不同观点的开放和包容,值得后辈铭记和怀念。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哲生回忆了与龚书铎数次交往的历历场景,以及龚书铎对其学业的帮助和积极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梁景和认为文集出版对于保存老一辈学者的学术遗产以及研究相关学术史很有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郭双林就如何继承和发扬前辈学者的治学创新精神,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学术自由发表见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黄兴涛提出文集中收录的很少跟学生提起的“戏剧漫谈”内容,尤其体现龚书铎的渊博如海和谦虚低调;同时指出,龚书铎早期的戏剧研究训练已经受师长如白寿彝等影响,体现出宏阔和细致的研究格局,这为其改革开放以后转向文化史研究提供重要基础,也即龚书铎新时期的学术战略转向,既是收缩至文化史,也是扩展至戏剧以外的文化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浒回忆了龚书铎对于学界否定既有研究传统,过度标榜西方理论、追逐时髦方法的委婉批评。中华书局编审李占领表示龚书铎和李侃、陈铮等交谊深厚,中华书局责无旁贷承担文集出版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共乐认为龚书铎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原则,不跟风不媚俗,勇担社会责任,对于纠正历史虚无主义的多项建议被中央相关部门采纳,同时龚书铎有着极高的领导组织能力和学术战略规划能力,从事有组织科研活动,是有系统性学术著作的大先生,对我国相关学科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贡献巨大。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耿向东同样指出龚书铎极强的学科规划能力,称之为领航把舵者,同时又淡薄谦虚,曾一度辞让组织部门推荐的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名额,这体现出老一辈学者高尚的道德文章风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昭军回顾了龚书铎藏书由张萍子老师无偿捐献给历史学院先生书库的场景,龚书铎生前以书为伴、教书育人,希望这些珍贵资料在学院的安排下,能够在下一代学生中把知识财富传承,产生更大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邱涛回顾龚书铎的教诲对于学生辈受益匪浅。各位专家学者深切缅怀龚书铎的学术历程,温馨摭忆龚书铎在与师辈、同辈及后辈日常生活交往中的风谊感人画面,共同研讨和展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以及如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等重要相关议题。与会专家表示,将继续发展好、传承好老一辈学者的高风亮节和学术事业,更加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作出应有贡献。


参加会议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畅,以及相关院系在站博士后、在读博士生代表等。李帆作总结发言,并对与会嘉宾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和中华书局协力出版《龚书铎文集》表示感谢。


图片2.png


龚书铎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教育家,他不仅是我国中国近代文化史学科的重要开创者,而且对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学科建设和全国的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龚书铎19293月出生于福建泉州,先后就读于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史地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前三批博士生导师。1983年接替白寿彝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1989年出任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所长,并担任第三、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国历史组副组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等重要社会职务。龚书铎主持的历史学科教育改革1989年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龚书铎主编、总主编、名誉总主编的《清代理学史》《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国文化通史》,荣获国家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一等奖,第二、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奖项。

TO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