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学术动态» [观点]宋贵伦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百年发展的历史成就

[观点]宋贵伦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百年发展的历史成就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三大重要理论成果。其中有四个具体成果是带有标志性的,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和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发表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发表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三大重要理论成果及四个标志性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历史性地回答了“时代之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创新发展,促进了中国文艺繁荣发展。


关键词: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标志性成果;历史成就


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百余年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三大理论成果及毛泽东发表和提出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双百”方针、邓小平发表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四个标志性成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创新发展,促进了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学习三大理论成果及四个标志性成果,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百余年发展历程的基本经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创立为主要标志的,经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个历史阶段,形成两大创新理论:一是确立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二是提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一)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文艺发展方向作出初步回答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开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相结合的开端。五四运动以后,左翼文艺运动的兴起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文艺运动结合的重大一步;而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文艺运动的兴起,通过革命文艺与革命群众、革命运动紧密结合,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础逐渐形成。


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这一时期,毛泽东已经创作了许多既充满革命激情,又具艺术魅力的诗词,并开始关注革命文艺运动,在相关著作中提出了许多文艺观点,但他还没有就文艺问题进行专门论述。


1936年11月,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发表第一篇文艺著述《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提出“发扬苏维埃的工农大众文艺,发扬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文艺”[1]对中国革命文艺发展的方向作出了初步回答。以此为标志,毛泽东文艺思想开始形成。围绕创办鲁迅艺术学院,毛泽东就文艺问题继续进行理论创造。1938年4月10日,在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大会上,毛泽东提出要组成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明确指出:“统一战线同时是艺术的指导方向。”[2]同月28日,《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中,毛泽东提出:“要造就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生活经验、良好的艺术技巧的一派艺术工作者。”[3]1939年在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时,毛泽东为学校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4]在纪念大会上,李维汉宣布了党中央为鲁迅艺术学院制订的教学方针:“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立场,在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文艺理论与实际,训练适合今天抗战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团结与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使鲁艺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5]这表明,发展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文艺运动相结合,已经提上了党中央工作的议事日程,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许多基本观点正在形成。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总结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化运动史、详细阐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理论和纲领,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论》虽然不是文艺问题专论,但毛泽东所论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新民主主义的文艺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文艺理论是包含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之中的。


(二)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标志性成果


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主要目的是解放全党首先是领导干部的思想,克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的思想倾向。作为延安整风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艺界整风,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开端。其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成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代表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形成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


《讲话》的主要成就在于明确回答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在《讲话》“结论”部分开宗明义,鲜明地指出:“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呢?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6]他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他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7]他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立场问题,即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使文艺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这里,他不仅重申了列宁关于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观点,而且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界定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范畴。中国人民大众,是指“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8]在《讲话》中,毛泽东还详细阐述了如何实现为人民大众特别是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他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到广大工农兵群众中去,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改造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与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同时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社会,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他们的相互关系、面貌和心理,以使文艺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他还强调,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讲话》对革命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和怎样实现为大众服务这些根本性问题的回答,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的第一个重大成果——毛泽东文艺思想已经形成。


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毛泽东文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丰富。1942年5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高级学习组作报告,专门介绍了当下文艺界和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情况,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观点,尤其是关于文艺统一战线的论述非常深刻。1944年毛泽东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中发展了文化工作统一战线的思想。


(三)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立足新中国建设思考文艺工作。1949年7月1日,毛泽东在给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贺电中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我们的任务主要地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号召“进一步联系人民群众,广泛地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使人民的文艺运动大大发展起来,借以配合人民的其他文化工作和人民的教育工作,借以配合人民的经济建设工作”。[9]这一个“主要任务”、一个“广泛”、两个“配合”非常重要,可以视为全国革命胜利后党的文艺路线的新起点、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新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新开端。1951年4月3日,中国戏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毛泽东题写了院名并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0]实际上,早在1942年10月,延安平剧院成立时,毛泽东就曾题写:“推陈出新”。这里,在重申“推陈出新”的同时,加上了“百花齐放”,更加丰富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内容。


1956年,毛泽东明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标志性成果,进一步回答了“社会主义文艺怎样繁荣发展”的问题。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11]在同年九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双百”方针被正式写入了党的代表大会文件中。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双百”方针。他明确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12]


“双百”方针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当时,一方面,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苏联在学术批评中粗暴作风的影响和我们自己的某些“左”倾思想的影响,导致在我国的文化工作中存在着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问题,存在不利于科学文化发展的各种观念和限制。毛泽东认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该在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中去解决,应该在艺术和科学的实践中解决。


“双百”方针的提出,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了我们党领导科学文化的经验和教训,也观察和借鉴了外国党领导科学文化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党确定的这个方针,是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方针,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提出“双百”方针是毛泽东和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发展的创造性贡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鲜明地回答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怎样繁荣和发展文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与毛泽东文艺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标志性成果、又一个基本观点。“双百”方针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文艺工作的繁荣发展。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总结了几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指导文艺工作发展繁荣的经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继承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科学内容,同时在许多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新的开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形成


以1979年邓小平发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以下简称《祝辞》)为主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开始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确立繁荣文艺的指导思想。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我们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繁荣文艺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强调全党全国人民要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艺要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能偏离这个中心,不能搞多中心。邓小平在《祝辞》中明确指出:“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文艺工作者,要同教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政治工作者以及其他有关同志相互合作,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13]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首次正式提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思想,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要牢记历史教训,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坚持对思想性质的问题采取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说,用教育和疏导的方法去解决;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上来,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归根到底,集中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来。”[14]这个“着眼于建设”“重在建设”的方针,是文艺工作最重要的拨乱反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重要观点,是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的重要贡献。


第二,明确文艺的“二为”方向。邓小平在《祝辞》中重申了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题发表了社论,向人们传达了党中央的精神:我们的文艺工作总的口号应当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为”方向,继承了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用“为人民服务”涵盖了“为工农兵服务”,使服务对象更加广泛;用“为社会主义服务”取代了“文艺为政治服务”,更全面、更科学地概括了文艺工作的总任务和根本目的。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最大利益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服务。经济建设是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最大利益所在,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中心任务。“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方向,不仅能更完整地反映社会主义时期对文艺的历史要求,而且更符合文艺规律。原因之一是在新时期,“人民大众”的范围已大大超出了“工农兵”的范围,并且文艺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但不能要求文艺为某一项具体的政治运动、政治任务或政治口号服务,这样势必会导致文艺的单一化、概念化、公式化。而且政治和文艺都属于上层建筑,都应该为经济基础服务,应该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目的。


第三,重申繁荣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们党提出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正确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邓小平在《祝辞》中重申,要继续“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15]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指出:“学术和艺术问题,要遵守宪法规定的原则,实行学术自由,创作自由,讨论自由,批评和反批评自由。这样做的目的,是正确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学术和艺术的指导作用,造成科学文化发展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环境和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它们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6]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不仅体现在文艺创作、文艺评论、文艺理论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遵守宪法规定的原则和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上。这样,“双百”方针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新的时代要求。


第四,邓小平文艺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的新境界。邓小平文艺理论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团结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文艺工作者、一切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文艺工作者,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邓小平文艺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具体路线。这个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个具体路线,是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总路线在文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党的文艺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党的文艺工作的具体路线是从属于党的总路线的。文艺繁荣是配合、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二为”方向是四项基本原则在文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双百”方针则是改革开放总方针在文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进一步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怎样繁荣发展”等重大问题。


第一,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新要求和发展先进文化的方向。1994年,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在强调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基础上,增加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新要求,强调:“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17]2001年,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努力建设我国的先进文化,使它在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与努力发展我国的先进生产力,使我国加快进入世界生产力发达国家的行列,都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只有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也才能为发展经济、发展先进生产力指引正确的方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18]他希望当代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应该遵循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努力推进我国文艺的创新和繁荣。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先进文化”。这就为新世纪文艺工作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要求。


第二,提出“三贴近”,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19]提出“三贴近”的原则,使文艺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的内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把繁荣发展文艺纳入强国战略加以实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的新创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新发展的标志性成果。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明确使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概念。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标志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包括文艺工作在内的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征程要站在新高度,密切结合新时代文艺工作实际,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新时代,着眼新征程,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如何繁荣兴盛”的重大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一)无愧伟大时代,致力强国复兴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党的中心任务。强国复兴需要包括文艺工作在内的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中国文艺繁荣、中华文化兴盛是强国复兴的精神力量。习近平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21]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致力强国复兴是当代中国文艺工作的崇高使命。习近平强调:“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2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23]无愧伟大时代、致力强国复兴是坚持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时代新要求。


(二)坚持人民中心,反映人民心声


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24]坚持人民中心、反映人民心声,是文艺坚持为人民服务方向的时代新表达、内涵新丰富。


(三)发扬艺术民主,推动文艺创新


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习近平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25]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造的良好环境。发扬艺术民主,推动文艺创新,是文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时代解读、政策指向。


(四)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两个结合”


文艺是文化的重要支撑和载体,文艺发展繁荣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6],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反复强调的重要观点。他说:“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7]这就把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到了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推进强国复兴基础地位的高度,意义重大而深远。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指出,文艺发展繁荣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8]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繁荣也必须走“两个结合”之路。提出“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重大创新观点。习近平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29]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则。习近平要求文艺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0]。习近平提出坚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对于文艺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五)加强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导向


党对文艺工作历来高度重视,这是因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的领导,多有深刻论述。他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了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能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31]这就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的领导置于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的立足点和制高点,使为人民服务成为党和文艺、党性和人民性、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关系的结合点、试金石。他进一步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32]这样就把坚持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同尊重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有机结合了起来,同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有机结合了起来。这就使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四、结语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发展的百年历程,从毛泽东文艺思想创立,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丰富发展,到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既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我们之所以突出强调这三大理论成果及四个标志性成果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


第一,这三大理论成果及四个标志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发展的代表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双百”方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文艺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文艺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代表作;《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是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代表作。


第二,这三大理论成果及四个标志性成果,历史性地回答了中国文艺发展繁荣的重大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毛泽东文艺思想,鲜明地回答了“文艺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怎样繁荣发展”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艺怎样繁荣兴盛”的重大问题。


第三,这三大理论成果及四个标志性成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和“双百”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体系的两个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以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提出文艺工作坚持重在建设、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体系。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增强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为我们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并将这个理论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植根中国实践、继承优秀传统、不断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强大生命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经过百余年发展历程,已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规律特性的科学体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将不断开创新境界,不断为推进中国文艺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前进动力。


原文刊载于《新视野》2024年第4期。作者:宋贵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领军专家、社会学院教授;宋明晏,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融媒体发展部副主任、主任编辑。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WZh0Zmb5UGmWP6cdOcMtA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