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头条关注» 程建平:教育扶贫拔除“穷根”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程建平:教育扶贫拔除“穷根”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做好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工作,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致贫,才能真正守住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稳步脱贫、拔除“穷根”的关键手段。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教育应为巩固脱贫成果贡献“硬核”力量。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教育应发挥重要作用


在巩固脱贫成果阶段,教育将继续发挥更加重要、更加持久的作用。首先是基础性保障,通过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和健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区域差距、提高人口素质,为脱贫地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其次是赋能性扶智,扶贫先扶智,通过综合素质教育,提高脱贫人口“自我造血”的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最后是战略性支撑,就业是民生之本,通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使劳动力更好就业,推动家庭根本性提升,形成持久脱贫的长效机制。


考虑到脱贫地区教育保障不平衡性、差异性等特点,建议将“十四五”前3年设置为脱贫成果巩固期,研究制定与当前教育扶贫政策相衔接、相协调的制度框架,巩固重点领域脱贫成果;后2年作为脱贫成果提升期,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均衡化发展,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聚焦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为教育扶贫提供参考方案


作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坚守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的初心,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四有”好老师、为解决中国问题尤其是为解决中国教育问题提供有效方案和高质量对策的使命担当。在这场教育脱贫攻坚的总攻战中,我们认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用“师资比房子重要”的理念,大力加强贫困地区的师资培养、输送和培训工作,打造一支“招得来、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在教育部和国务院扶贫办的指导下,北师大今年率先推出“志远计划”,面向尚未摘帽的52个国家级贫困县所在省份招收本科定向就业师范生,为贫困地区培养输送志存高远、乐教适教的基础教育高素质师资。学校从招生、培养、就业、终身服务四个环节统筹推进,确保“志远计划”的吸引力和持续性;一是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吸引优质生源报考,选拔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二是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养成课程体系;三是重视职业信念养成教育,在就业环节配套实施“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四是坚持“扶上马,送一程,服务终身”的校友工作理念,为毕业生提供职后培训等一揽子服务。


为广大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性举措,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性支持。为此,应从国家战略上整体部署,依托全国各地各级师范院校,加强信息共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形成教师教育共同体,按照“四有”标准培养最优秀的师资,引导师资流向和留在最需要的地方。近阶段北师大设立的“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就是希望通过教育引导、表彰奖励、政策帮扶等多措并举,鼓励更多毕业生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投身教育事业,扎根基层一线,到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地区、到脱贫攻坚主战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让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四川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硬骨头。我曾多次到凉山州调研,推进北师大深度参与的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以及牵头的13所高校“组团式”支援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等专项扶贫工作。通过实地调研,我深刻感受到优质师资的培养输送和当地师资的培训提升同等重要,在“输血”同时更应注重“造血”。比如在攻坚凉山州11个县市6万余名儿童“学前学会普通话”这项硬任务时,我们聚焦当地师资培训和课程资源开发,用一年时间完成了3848名幼教点辅导员的全员培训,为凉山州师生量身定制了“辅导员资源包+学前儿童资源包”的三级课程资源。另外,北师大还发起了教师教育精准帮扶公益行动“启师·沃土计划”,其中针对“三区三州”中小学校长的教育信息化培训,一个支点撬动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提升了区县教育发展的内生力。未来,我们愿与全国师范院校一道,推动师范院校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师资培养培训模式,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强大动力。


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制度保障 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总攻战


教育扶贫成果落实与巩固的背后,是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从财政角度来看,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已连续7年保持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的水平,但省际教育投入差距较大。结合当前受到疫情影响的经济形势,建议在保持现有教育财政投入标准不降的基础上,按照“哪里不够补哪里”的原则,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教育财政的精准化投入,利用教育财政增量缩小省际之间、区域之间生均教育投入差距,减少因教育贫困产生经济贫困的土壤。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防止新贫困群体的产生将成为新的战略任务。在加大教育财政精准化投入的同时,应特别关注孤儿、残疾儿童、因病因故导致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丧失家庭教育监管能力的儿童等存在较高返贫致贫风险的群体,进一步健全特殊儿童群体教育权利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特殊学校数量,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专业师资培训,通过更好的教育遏制这一群体返贫致贫的可能性。同时要做好贫困地区青年的就业帮扶工作,通过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建议加强校企合作,探索“育人、用人”新型联动机制,在招生、教学、科研、实习、就业等环节全面介入管理、全程跟踪问效,打造从招生到就业的“直通车”,提高就业脱贫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在科技发展赋予教育全新内涵的时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推动教育精准扶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疫情期间的大规模互联网教育暴露出了贫困地区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建议依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西部教育振兴发展计划等国家工程,通过纳入基本预算、拨付专项资金、设立专门项目等有力措施,补齐环境、资源和教学短板,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一是重点面向特殊地区加大新一代教育基础网络建设,使教育专网全面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学点;二是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开发英语、数学及音体美等互联网教育资源,补齐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三是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当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作为教育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坚决完成教育扶贫任务,推动中国的扶贫经验向国际传播,提高我国扶贫工作的国际影响力,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培养一批扶贫领域的专业人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更大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原文刊登于《中国政协》2020年第17期;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