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头条关注» 北师大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座谈会

北师大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座谈会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报进行专版报道,全文如下:

通古今之变 周万事之理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座谈会纪实

 

新年伊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在京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致信祝贺。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于1月11日下午组织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前主楼600会议室,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座谈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郭家宏主持会议。现将学者们在座谈会上的讲话辑录如下。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杨共乐教授

 

1月3日,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致信祝贺。贺信再次强调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历史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历史中蕴含着普遍真理,但这些真理只有通过研究历史才能揭示,才能服务大众,真正起到彰往察来的作用。

 

历史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强大的前进动力。

 

历史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中国人民已经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了强起来的崭新时代。新时代呼唤史学工作者在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方面多出成就,呼唤史学工作者在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上多作贡献。新时代对史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历史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中国即将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央,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速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业已成为时代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反映着时代的强烈愿望。中国的史学家理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显身手,周万事之理,通古今之变,以中国的经验惠泽世界,以中国的理论服务人类。

 

历史是客观世界以往的发展过程,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记录。历史的主体是人。从严格意义上说,历史科学实际上就是一门实践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把历史研究的作用提升到新的高度。这一认识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建设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大成就,对我国乃至世界学术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肩负着为社会育人的重任。我们有责任在继承我国优良历史学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书写历史学人才培养的新篇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肩负着为时代立言的使命。前辈学者在为民族立言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10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撰写出版的系列论著在回应西方挑战、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号召大家“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如何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是我们学院下一个阶段必须认真研究的大问题。应该说,生活于新时代的历史工作者是幸运的。我们感恩于这个时代,我们感恩于这个时代为我们创造的各种条件。我们只有勤奋工作,只争朝夕,才能不负社会的重托。历史工作者任重道远。

 

史学工作者的自豪感、使命感与责任感

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原副校长 郑师渠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再次强调了历史及历史研究的极端重要性,高度评价了史学工作者的积极贡献,令人深感与有荣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不同场合都曾反复强调要重视学习中国历史。我以为,要理解其贺信的深意,还需结合此前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曾说道:“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又强调说:“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这里有双层含义:其一,中国人的自信与定力,说到底,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其二,历史的“认知”当与“运用”相统一。理解了这一点,读其贺信,意义愈见显豁。总书记关于历史“认知”与“运用”相统一的重要见解,在信中得到了充分展开。

 

研究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乃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史学研究愈是深入发展,此种历史的“运用”就愈加有力。惟其如此,他在信中对中国历史科学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切,希望史学工作者能不断推出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要言之,通过学习总书记的贺信,除了深感振奋外,作为史学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变得更加明确了。

 

没有突破就没有穿透力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刘家和资深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令人振奋。下面我就总书记的贺信谈一点个人体会。

 

首先,“历史是一面镜子”,这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历史思维很重要的特点。《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首诗的目的是提醒周朝要注意殷失败的原因。《尚书·多士》记载了周公对殷遗民发表的讲话:“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读了这封贺信,我们更应该积极思考“以史为鉴”如何才能实现。

 

其次,“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总书记在这里用了“中国”和“人类”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研究中国史是离不开研究人类史的,当然人类史也不能离开中国去写。

 

再次,“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如何把既有认识提高到这个层面?历史学工作者在这方面责任重大。“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整合的目的是什么?“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只有努力提高研究水平,才能有更高的创新能力。在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之后,要“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融合发展”不是简单拼凑,而是在整合、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之后最终追求的目标。历史学科是一个综合学科,只有坚持多学科研究,它才能成为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贺信中提出的要求很高,我们必须转变思想,再做努力。在做到融合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贺信最后一段提出要“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思想穿透力绝不能通过简单相加而得到,没有突破就没有穿透力。而要“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这同样是一个很艰苦的工作。我们在研究中决不能简单守住一个断代,守住一个专门史。我们要有专家,但更要有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

 

责任和信心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晁福林教授

 

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是中国每一位历史学者都应当感到高兴和振奋的事情。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我深有感触。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项事业里应当有我们自己的一份责任。我们有幸亲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目睹着国家与民族走向强盛。作为历史学者,虽然身在书斋和课堂,却心系民族、国家与中华文明,必须担负起一个历史教师的重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是当下中国历史学研究的重镇,具有长久且优良的学术传统。我们应当有信心承担起这份责任,为推动中国历史学科的发展、为培育未来的历史学人才、为引领中国的历史学研究走向世界,撸起袖子加油干,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思考历史 汲取智慧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瞿林东资深教授

 

贺信概括了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强调了新时代中国史学的历史使命,指出了中国史学自身建设应达到的理论高度和科学水平,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知古鉴今,认识古代,可以作为认识今天的借鉴。在中国古代,许多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在深入思考历史、汲取智慧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具有重要意义。

 

汉初贾谊的《过秦论》提出了“攻守异势”的著名论断,唐代思想家柳宗元的《封建论》提出了“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的结论,清代史家顾炎武的《郡县论》提出了“寓分封于郡县之中”的认识等,都是从对历史的思考中获得的理论概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历史演进规律性的认识。

 

汉高祖刘邦接受儒生陆贾的建议,总结秦亡汉兴的历史经验,陆贾的《新语》论述“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汉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走向兴盛产生了重要作用。唐代史家吴兢所著《贞观政要》一书,记述唐太宗君臣讨论“创业”“守成”的关系,善始、慎终的关系等,其认识所得转化为政治举措,对于“贞观之治”政治局面的形成,无疑产生了重大作用。

 

唐太宗的主要理念是:“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宋神宗为司马光《资治通鉴》作序,起首讲到了“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古训的重要性。清朝皇帝乾隆论杜佑《通典》的价值是“恢恢乎经国之良模矣”。以上所举,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家通过读史对历史的思考及其所得的启示。

 

唐代史学家刘知幾从广泛的意义上指出了史学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认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这是表明,史学对于社会的积极作用,下及生民,上至国家,都至关重要。

 

清人龚自珍概括得好:“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可见,由思考历史而悟出“道”,提炼智慧,这正是史学的重要所在。

 

继往开来 不负厚望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周少川教授

 

贺信号召历史研究工作者“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为历史学科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历史学学科建设方面,贺信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要求。我觉得,中国特色历史学科三个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从传统史学中汲取营养和精华,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因此,可以说三个体系的构建,是新时代历史学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双重体现。

 

在坚持建设中国民族化史学发展的进程中,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具有优良的传统。当前,历史学院也正在为建设中国特色历史学科努力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在我们需要着力研究的,就是如何进一步发掘传统史学的丰富遗产,融入时代精神和先进思想,更好地完善和构建史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并从中提炼出标识性理念,形成为国际学术界易于接受的新概念和新表达,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史学话语体系。这当然是要投入大量精力和具体研究实践的。不过,我相信,有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有老一辈学者的指导,我们一定能够不负时代所望,将历史学科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学科。

 

把握研究工作重点 努力打造精品力作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陈其泰教授

 

经党中央决定,中国历史研究院于1月3日成立,习近平总书记发去热情洋溢的贺信。党中央这一重大举措的意义极为深远,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历史研究的高度重视,必将激发全国史学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热情,推进新时代历史研究的宏大事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总书记的贺信高瞻远瞩,论述深刻,提纲挈领,对新时代历史研究的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工作重心有更加明晰的阐发!我个人对以下两个问题体会尤为深刻。

 

第一,把握好研究工作的重点,是大力提高历史研究科学水平和当代价值的关键问题。贺信中强调历史研究要重视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中国是一个几千年文明发展长期连续的东方大国,中华民族走过的道路既符合全人类共同发展规律,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中华民族在几千年中经历了跌宕起伏而又波澜壮阔的斗争,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经验和非凡创造力,需要深入地加以总结。必须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和历史主义观点,分析中国的历史实际。

 

第二,努力打造精品力作,继往开来,启迪后人。贺信中对史学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史学名著是一个时代学术进展的标志性成果,集中体现了史家极高水平的史识、史学、史才。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史学名家精心撰成优秀之作,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学术文化发展的黄金期,应当潜心钻研,志存高远,发奋努力,继续奏出21世纪中国史学的华彩乐章。

 

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学一流学科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李帆教授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我们应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下两个方面应是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方面,继承传统,完善体现中国话语和民族特色的历史学科。中国历史学科经过长期的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不足,中国话语和民族特色的一些缺失即为其中之一。要使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历史学科构建达到一流水准,应该仔细研究中国自身的史学传统,处理好经学和史学关系;在人才培养上要强化基本功训练,大力建设史源学、考据学等课程;也要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编纂学,完善历史撰述的体裁体例等。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使中国史学真正成为体现中国话语、具有民族特色的学科,为成为世界公认的一流学科打下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在国际上树立中国史学的鲜明旗帜,引领学术潮流。中国历史的研究目前很受国际学界的关注,研究者众多。要真正构建中国史学一流学科,就要在研究体系、研究范式等各个方面都起到引领作用。要注重引领史学研究的学术潮流,不要盲目跟着西方学者,而是建立起自身的学术话语,反过来主导国际中国史研究。只有经过这样的努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构建一流中国史学科的目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