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乙瑶,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文学翻译。郭乙瑶教授深耕研究生一线教学,致力于全校学术型研究生英语教学和各类专业硕士英语教学工作。她创立《学术英语读译》《实用英语视听说》《批判思维与议论文写作》三个主干课程群,各门课程均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特等奖。她总主编《研究生学术英语口头表达》《致知英语系列教材》等研究生教材,受到同行认可。郭乙瑶教授著有《性别差异的诗意书写》等三部学术专著,翻译出版《被遗忘的语言》《十一月的此刻》《多样的生命形式》 等十余部译著, 得到学界关注和读者好评。2023年,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第六届“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从求学到教学,从翻译到科研,在与外语有关的时光之旅中, 郭乙瑶始终带着对教育的感悟与反思, 在一线教学中持续耕耘和探索了 35载。年平均工作量超 480 学时、翻译出版 10 余部文学佳作、指导硕士研究生 30 余人……笔耕杏坛,“语”润学子,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背后,她始终秉持着笃志不倦的教学风格和科研态度。去年 5 月,郭乙瑶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的荣誉称号,谈及体会, 她谦逊地说:“公共外语教学部有很多优秀的年轻老师,我只是其中之一。这个称号对我来说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卅载时光流转:结缘北师大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 郭乙瑶的自我评价是“一步一个脚印,顺其自然,随遇而安”。郭乙瑶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外文系,1995 年调入北师大工作。郭乙瑶笑言:“在教学生涯初期,我主要凭借直觉进行教学活动。 尽管有些学生年龄比我大, 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亲密的朋友。”随着教学经验不断积累, 郭乙瑶开始不满足于仅凭经验教学, 她带着对教学的深刻感悟和遇到的困惑,继续攻读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以此来深化自己的理论思考。 在深入研究英语教学法的过程中, 郭乙瑶的心态和教学方法都经历了显著的转变, 理论学习使她的教学更加系统科学。郭乙瑶借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法之喻, 道出阅读与教育的真谛:内化己身,忘却来处。
三十多年来,郭乙瑶全情投入一线教学,从中获得了深深的满足感。“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实际上就是我与学生沟通的重要环节,”沉思片刻后, 她继续说道,“随着公共课学生人数的增加,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高效地传授知识,成为了我目前面临的新挑战。”
郭乙瑶来到北师大工作至今, 学校发生了很多新变化,校舍房屋翻新了,活动、课程增加了。不过,她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 学生依然是学校的灵魂所在。谈到“眼中的北师大”时,郭乙瑶深情地说:“北师大的学生聪明但不狂傲,非常朴素、踏实。”她希望同学们在忙碌之余应该为自己创造高质量的闲暇时间,去思考、去读书,反观自己,沉静心灵。杏坛守望:做学生的引路人郭乙瑶在教学和科研之外还兼任行政职务,但教学始终是她认为最重要的工作。谈到英语教学, 她语重心长地说:“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有一套规范和体制, 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有统一的规定。 但教学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做的就是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谈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英语学习和教学的关系时,郭乙瑶从语言学习的底层逻辑出发,道出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人工智能虽然可以辅助我们完成一些通用写作任务, 但终究无法取代阅读和语言学习。 对于任何希望走得更远、实现更高目标的年轻学生来说, 除了专业学习外, 学习外语依然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不仅是思想的载体, 而且能够给予思想以推动。” 郭乙瑶认为, 一些思想类的作品晦涩难懂, 主要是因为作者思想的速度和深度超越了其语言表达的能力, 所以语言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其实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 都需要不断学习。 郭乙瑶谈到: 清晰、 严密、 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特别是专业的学术表达仍然是研究生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教师们也必须应对英语教学目标和方式因技术发展产生的不可阻挡的变革。 但是, 郭乙瑶相信语言学习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这也是工具无法替代的。 她直言:“‘面对面’(face to face) 是我认为的最理想的英语教学方式。尽管技术在进步,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联系仍然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缺少了这种互动,教学也会失去它应有的温度。”诗意地栖居:做语言文化交流的使者郭乙瑶在教学之余还从事翻译工作,领域涉猎广泛,翻译了包括文学作品《十一月的此刻》,文学理论书籍《精致的瓮》,以及人类学领域的学术著作《饕餮之欲———当代中国的食与色》等。起初,郭乙瑶凭着兴趣翻译了《电脑也疯狂》等影视作品,她说:“每当发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电视上时, 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疲惫也不足为道了。” 再之后, 郭乙瑶在教学之余, 发现自己对文学的兴趣始终无法割舍,于是决定跟随刘象愚教授攻读博士。“读博士的念头起源于我翻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与文学》,这是我大学时候的老师,现在是清华大学教授的陈永国老师让我试着翻译的。 尽管陈老师工作繁忙,但还是花了整整一天时间修改这篇文章,我的译文被涂改得‘面目全非’,这让我非常感动,”郭乙瑶动情地说,“更重要的是,我自此萌生了对文学理论的兴趣,从而将其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
提及翻译的标准与原则, 郭乙瑶认为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事实上,译者能够真正做到“信”便很好了,她自己翻译的第一原则就是“信”。“信”是译者的基本职业准则和职业伦理标准,即将原文理解透彻,并用通达的语言表述出来,使其尽可能地靠近原文。郭乙瑶说:“有时不必过分担忧硬译所导致的一些翻译腔问题,因为语言往往相互促进,许多新词汇就来源于其他语言体系。 不过恰如其分的翻译当然还是至关重要的。 翻译就是要既保留原文的意境, 又要贴近中文读者的表达习惯。”对于专业的学术文章, 郭乙瑶还是更推崇忠于原文的翻译方式,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避免产生歧义。
翻译是人类的世界穿梭之旅, 对语言的揣摩能够促进人的深度思考。因此,她建议学生们在论文进展不顺时, 可以选择一本专业内的经典著作进行片段翻译, 也许能够从中琢磨出滋味来。
在交流接近尾声之际, 郭乙瑶老师向同学们送上了真诚的寄语:“读书是一笔永恒的财富,在阅读中可以丰富思维。 我们应该养成阅读的习惯,不仅要读专业书籍,更要广泛涉猎那些看似‘无用’的书籍。”生活中并非所有事物都必须具有实用价值, 人生也应该包含一些超越功利的追求。郭乙瑶老师诚恳亲切的话语中,蕴含着对后辈殷切的期望。
原文链接:http://bnu.ihwrm.com/index/article/articleinfo.html?doc_id=437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