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强调:“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一项以中国人民大学“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优秀结项报告为对象进行的词云统计显示:
2022年的高频词:发展、土地、脱贫等;2023年则是:发展、种植、产业等。“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是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才培养路线图框架下启动实施的实践育人工程,也是一项旨在反映中国农村发展变迁全貌的大型跟踪抽样调查。从这些字词里,看到的不仅是农村广阔天地的变化,更是学子们在祖国大地上记录时代、见证变革的青春身影。
走向农村,心系家国,躬身实践,成为越来越多青年学子经风雨、见世面,开阔眼界、增长本领的生动课堂。
青春梦想:微小星辰 辉光绵长
一年时间不长,却足以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24年支教路,一届届志愿者奔赴祖国各地,助力中西部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这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张晨帆,北师大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第八中学参与支教工作。她感慨,时光短暂,还没能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
但,微小星辰亦有辉光绵长。“这份陪伴如若能让孩子们相信拼搏的意义,那么,我们当下所做的事,就值得被铭记。”张晨帆说。
北师大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习水分队合影
北师大研支团成员给贵州省习水县第八中学学生上课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我们研支团的志愿者也在用实际行动,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努力奋斗。”北师大第24届研支团库尔勒分队志愿者王诗彤说:“我们将北师大的教育理念与当地学情结合,为基层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从白鸽支教扫盲服务队到暑期支教团,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北京师范大学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也始终为教育事业贡献青年力量。截至目前,共有1200余名师生参与支教团活动。
“与桃蹊的故事是那年夏天最美好的回忆。”北师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韩君灵讲起那些温暖的故事——“在开营仪式时,我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大喊:有信心!我想,我们不能辜负这份期望。那些追随着我的目光、那些询问和关心,那些清澈的眼睛和纯粹的笑容,我会一直铭记。”
当宫钰初次踏入北师大校园,开启博士研习之路时,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与“三农”结下不解之缘。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承接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建档立卡专项评估检查项目,宫钰作为骨干成员参与。
“通过实地调研,一颗热爱‘三农’的种子在我心里深深种下。一次次调研活动,让我们真切看到了全党全国为乡村振兴付出的努力。和我一样,许多调研员归来后都表达了乡村振兴壮举带来的震撼与感动。我们每个人都很普通,但当我们为共同目标而努力时,这种磅礴之力令人震撼。”宫钰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在象牙塔里学习广博的知识,但是要了解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还需要躬身实践。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近距离了解中国农村发展现状,引导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实实在在的‘参与者’,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治理研究中心教师刘丽莉表示。
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章文光振奋之余,也在思考:育人要“啃硬骨头、接烫山芋”,在课程教学中就要向学生们传递不怕吃苦的观念;育人要“学以提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给学生创造更多走出课堂开展实践的机会;育人要“情系发展、心系人民”,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对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心,鼓励学生勇担时代重任,投身乡村振兴。
原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3-05/23/nw.D110000gmrb_20230523_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