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师大人物» 幕后故事丨百廿师大正青春

幕后故事丨百廿师大正青春

舞台屏幕上绽放出绚烂的烟花,全体演员、观众鼓掌欢呼,时间定格在2022年9月8日的这一刻——“北京师范大学生日快乐”,“百廿荣光”青春歌会圆满落幕。在这台精彩的歌会背后,有这样一群创作者、参与者、见证者,留下了他们与师大百廿校庆的难忘记忆。当舞台落幕、观众散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主创团队

 

总导演:肖向荣——“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IMG_256

 

Q:青春歌会经历了怎样的筹备流程?

A:首先是确定参演人员。之前做大型的文艺活动,都是先敲定大结构和节目,再选参演人员;但这次我们是先确定参演人员,也就是确定我们歌会的主人翁、主角,再来为他们量身定做节目。

其次是排练。我们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制作了精美的舞台效果;艺术与传媒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组成了一支导演团队,帮助参演的老师和同学们完成既定的节目;参演的老师和同学也进行了辛苦的训练。

最后是舞台合成。这次歌会最具创意之处就在于它使用了完全按照冬奥会方式打造的全屏幕舞台,如梦如幻,需要每个人的舞台走位和灯光、音响、多媒体进行精准对位,这给老师、同学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Q:排练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挑战吗?

A:实际上,所有的困难和挑战都取决于你对这件事情的要求。而我们只有一个要求:这台歌会要匹配北师大120年辉煌的历史,也要匹配北师大作为“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高水平、一流大学的水准。北师大走过了120年,获得今天的地位和荣誉,就是因为它“追求卓越”。所以我们面对的挑战,就是要和一个个小细节较劲,精益求精。比如,根据现场的视觉关系、摄像机的视觉关系和未来平台转播的视觉关系,我们的舞台已经大规模地调整了两三次。

 

Q:您之前执导过很多国家级大型晚会,作为“青春歌会”的总导演与参与其他活动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A:最大的区别就是,这场“青春歌会”要做的是“克制”,因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不希望舍本逐末,丢掉演员对北师大最初的真挚情感,把歌会搞得花里胡哨,而是宁愿舍弃一些舞台效果,让歌会的形式更匹配节目,也匹配歌会的主角——北师大的师生。

其实舍弃是很难的。导演的最大职责是把他的想象无限放大,把舞台效果做到最好。以往我们是努力地去触碰天花板,但是为了和师生真挚的情感、歌会的气质对位,我们要为歌会找到最适合的呈现方式。


Q:这次歌会没有设置主持人,而是以意象化的篇章结构串联,您能否具体阐释一下歌会的篇章安排的用意?

A:我们的歌会不像传统的晚会,不是以从1902年到2022年的编年体方式去铺陈,而是分为几个篇章,分别是“一粒种子”“一滴水”“一束光”“一棵树”“一群人”“一个梦”,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逻辑。

“水”,润物无声,这是教师的品质;“光”,照亮黑暗,这是教师的职责;“树”,立德树人,这是教师的精神;“人”,不仅是北师大这群人,还是全社会的人。我们想要以这些意象强调教师的品质,升华教师对于社会、国家的意义。这台歌会不仅庆祝北师大建校120周年,也是趁此机会向所有对教育事业付出了才华和精力的人致敬。这是一个“大我”的概念。

 

Q:在这么多节目里面,您有最喜欢的一个吗?

A:我都非常满意,所有的节目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北师大人对这所学校、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项事业的热爱。每一个人的成长,都需要教育。我想这一场歌会中,总有一个片段会打动现场或者屏幕前的观众,成为打开他们记忆、情感的钥匙。


影像总导演:杨乘虎——“师大真青春,师大正青春”


IMG_257

 

Q:这次歌会的定位是怎样的?

A:让观众感受到师大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感受到师大教育兴邦、教育报国的历史传承,把师大精神传播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所以,我们的定位不在于“高大上”,不是要炫耀历史、炫耀技术,而是展现品质、品格、品位。


Q:歌会的命名很有意思。“百廿荣光”指的是一段悠长的历史,但“青春歌会”又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导演组对此有什么考量吗?

A:我们当时创意就是这样。大家一般都认为师大的气质是质朴、低调,而这次我们要亮出师大的青春气质。建校120周年,要强调校史的恢弘、厚重,但这种历史感不仅是说出来的,它也来源于一届届学生回望母校时依然能够感受到的青春。难道我们认知中的师大已经是白发苍苍了吗?不是,每位学生都会用青春的视角来感知师大。所以我们设计了沉浸式、科技感、年轻态的舞台,再把不同代人的青春记忆变成歌曲唱出来,唤起师大人的青春记忆。百廿荣光,依然风华正茂。这次歌会也重新诠释了一种师大气质。我们想让所有人看到,师大真青春,师大正青春。


Q:2022级新生很幸运地在百廿之年踏入师大,您对他们有什么寄语吗?

A:第一,作为一个师大人,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自我要求。如果你以这样的品质为目标,那么来师大就对了。第二,做一个能让学生感念一生的“四有”好老师,师大需要这样的学生,孩子们也需要这样的老师。

 

音乐总监:胡帅——“那一瞬间我的内心暖暖的”


IMG_258

 

Q:导演组在为歌会选曲的时候有何考量?想要传达给观众什么内容呢?

A:第一,体现师大音乐艺术领域的传承基因。比如,歌会的第一支歌曲是萧友梅先生创作的《问》,萧老师曾兼任北京高师附设实验小学主任,是师大音乐方面的代表性人物。第二,营造欢庆氛围。我们选择了不同时期的经典歌曲,唤醒每个人的记忆,为大家带来欢乐。第三,体现出师大特色和校园文化,我们选择了很多教师职业相关的歌曲。第四,歌会中有许多新时代的音乐表达。有些歌我们可能都没怎么听过,但导演组会很认真地进行筛选,和学生们讨论哪些歌是活泼的、年轻的。除此之外,歌会中还有原创的《追光逐梦——新时代教师之歌》,这也是在新时代对教师精神的一种表达。


Q:《追光逐梦——新时代教师之歌》是您作曲的一首歌,它经历了什么样的创作过程?

A:正值北师大120周年校庆,我想应当对新时代教师精神进行一种艺术表达,这是创作的起点。其实这首歌已经在我心里酝酿了很久,当歌词创作出来之后,音乐创作是水到渠成的。作为一名师大的教师,同时也是一名文艺工作者,特别是音乐创作者,创作这首歌也将我的不同身份标签有机结合了起来,以音乐的形式对北师大、对我的职业和我的同行们进行一次表白。这种感觉特别荣幸。


Q:听到全体演员在歌会结尾大合唱的时候,您有什么感受,演员们的表演符合您创作时的期待吗?

A:在现场听到大合唱,我特别感动,这和我当时在工作室写这个作品时预想过的画面几乎一模一样。首先,我们定位的表演主体就是师大人,所以它一定是对的,因为它的群体是对的。其次,作为对新时代教师精神的表达,这首歌在北师大120年校庆日当天去集体歌唱非常合适。这让我想到,中午在来学校的车上,我听到北京音乐广播正在播放黄会林先生、孙子荀老师作词、我作曲的《木铎心声》,这是一首专为北师大校庆而作的歌,以我们年轻人的口吻向师大表白。在路上驾车的人都有可能听到这首歌,听到师大人的声音演绎,那一瞬间我的内心暖暖的。

 

执行导演:闫贝妮——“在我身上,始终稳定的一个身份就是‘师大人’”


IMG_259

 

Q:歌会的演员构成很丰富,下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上至老教师们,您在现场执导节目时,有没有遇到协调方面的问题?

A:难题肯定是有的。比如,大家不是专业演员,我们就要协调不同身份演员的排练时间,老教师一般在上午排练,小朋友们晚上不可以排练。这是一件很费劲的事情,哪怕做了200%的准备,也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是我们要尽量顾及到所有团队。令我感动的是,所有的孩子和老师们都热情饱满,都在真诚表达对师大的感情。每次彩排结束的时候,大家会此起彼伏地喊“谢谢”。我觉得这是一种尊重。我们在尊重每一位演员,而他们也尊重每一位导演的付出。


Q:从当学生到当教师,您也和北师大一起成长,以这样的身份执导歌会,有什么特殊的感受吗?

A:我是2007年入学,一直在师大读书、教书,和师大有很深的感情。在我身上,始终稳定的一个身份就是“师大人”。所以,每一次参与学校活动的时候,我的内心都会有一种身为师大人要为师大做事的责任感。

 

特效总监:王廷轩——“我们是在与时间赛跑”


IMG_260


Q:这次歌会的亮点就是炫酷的舞台效果。导演组在舞台方面做了怎样的构思和设计?

A:第一,我们设计了一个“大舞台”。一开始舞台地面大概有500平米,在调整的过程中尺寸减少为不到500平米,但可能是邱季端体育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舞台。第二,打破常规,在地面安装了屏幕,并且做了很多需要演员和特效配合完成的人屏互动。在观看歌会时,二楼的观众应该比较开心,因为我们设计的最佳观看视角是7米高度,在这个高度观看节目能达到裸眼3D的效果。当然,配合上直播,我们也希望能为更多线上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Q:制作如此复杂的舞台效果,中途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吧?

A:歌会的舞台特效在内容制作上确实有较大难度,如果要更改场地的尺寸,就要重新制作整个舞台。此外,制作周期也十分紧张,比如庆祝大会时120秒的倒计时,我们需要用两台最高配置的电脑同时渲染8到10个小时。因此,即使只有一个小地方需要调整,也要耗费很多时间,而演出的时间是固定的,我们是在与时间赛跑。


Q:肖导说这次歌会要以“适合”为标准,您在制作特效时对此会有遗憾吗?

A:没有。因为这台歌会由师大人共同演绎,所以在舞台制作时我们必须要考虑所有演员。比如我们当然希望每个节目都有人屏互动的内容,但这样的节目必须要专业学生才能完成。所以,在其他节目中,我们也会想其他办法去营造非互动、但同样沉浸式的场景。


演职人员

 

艺术与传媒学院2020级舞蹈专业硕士生  唐瑞泽


Q:正式参与活动之前,做过什么准备吗?

A:首先要深入了解师大120周年校庆想要传递的精神,也和主创团队的导演们沟通了节目的内容和呈现的形式。总导演给出他们想要的意象以及视觉效果,具体的工作就交给我们节目编导去展开,用自己的创意去构建形式并呈现出来。


Q:演员的队伍中不仅有大学生,还有小朋友和老教师。跟不同年龄段演员合作,节目做了什么样的调整?

A:小朋友们理解的不那么准确,他们只是大致知道要怎么做。年龄大一些的老师,他们明白怎么去做,但是身体完成不了一些比较快速的动作。我们在舞蹈编排的时候要考虑不同演员的情况。


Q:作为学生参与这次导演活动,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A:作为北师大学生,能够参与北师大120周年的庆祝活动其实是很荣幸和骄傲的。另外,参加大型晚会现场以及体验全新的视觉装置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新的尝试,我从中学习了很多。同时,我既担任创作编导,又是演员、舞台监督,其实非常忙碌,有的时候压力特别大,但是乐此不疲。


北师大二附中音乐教师 北师大教职工合唱团团长兼指挥 陈欢


Q:跟所有演员一起彩排的过程中,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事吗?

A:这一次的学生志愿者让我特别惊讶。他们应该是零零后吧,但把我们照顾地很好。排练时间、服装甚至烧开水这些细小的环节,他们都想得特别周到。志愿者在等我们的时候,也会自己看书、学习,但是需要他们做什么的时候,他们就立马放下书本,投入到志愿工作中去,这一点特别让我感动。我想给北师大的同学们一个特别大的赞。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 林洪


Q:您参与合唱的歌曲中,哪一首给您印象最深?

A:我们唱了一首《青春啊青春》,这应该是1979年的一部电视剧《有一个青年》的主题歌。我还记得,那时候在一个大教室里,一堆人围着看一个黑白电视看这部电视剧。听到这首歌,还能回想起当时那个很有意思的情景。回忆很美好,我八四年毕业,在师大教书也马上就四十年了。


Q:老教师们在排练合唱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障碍了吗?

A:两首老歌对我们来讲比较轻车熟路了。练习两首新歌有点吃力,因为记歌词比较费劲,有些词有重复,所以经常唱着唱着就串了,这时就需要下功夫好好背一背。


艺术与传媒学院2022级声乐专业硕士生 郑佳瑶


Q:演唱《秀丽的翅膀》这首歌时,对黄文秀师姐有什么新的认识?

A:当我在舞台上演唱这首歌,特别是唱“挥舞那双秀丽的翅膀”“种子要回报亲爱的家乡”,以及看到黄文秀师姐的照片就在我的背后时,特别受触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真的在与她沟通。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她以坚定的信念,去抵抗未知的挑战。我觉得她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人。


Q:和此前的表演经历相比,这一次参加青春歌会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吗?

A;之前登台都是代表个人去参加比赛或者活动,但是这次是代表北师大人去歌颂黄文秀师姐,很有使命感,我想要真正地唱出、唱好对黄文秀师姐的赞颂,用我的歌声诠释出黄文秀师姐所代表的的师大精神、师大人的精神。


女子国旗护卫队队长 王筠毅


“这是我人生的一个高光时刻。”今年是王筠毅加入国旗护卫队的第三年,作为队长,第一次经历如此重大的任务,她倍感压力,“特别担心大家会出现哪怕一点点的差错,因为在这个环节中,我不仅自己要做好,还要照顾到每一个队员的身体状态、情绪等各方面情况”。


在节目中正式上场的队员有39名,直到8月28日这份名单才最终确定下来。很多队员都很想参与120周年校庆活动,“集训过程中一直对队伍的人员构成进行调换”,队员分散在不同的年级和学院,由于许久没有一起训练,彼此之间也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不过,好在大家完成得比较理想。”王筠毅说。“百廿师大 无尚荣光,希望能把我们最好的面貌呈现全国各地的观众。也祝福北师大120岁生日快乐,木铎金声振百年!”


IMG_261 IMG_262

IMG_263


 

撰稿:刘尧佳

采访:付学铜、邱煜雯、林伊璇、陈家树、康瑞涵、刘淑珺、刘茗哲、柴心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