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师大人物» 徐斌:在众声喧哗中追求真理

徐斌:在众声喧哗中追求真理

人物卡片


20190110154708325592004903.jpg


徐斌,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兼任全国应用哲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理事。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主要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制度哲学、人学。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3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党员干部读本)》,出版《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制度建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著作。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三次荣获北京市哲学教学研究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这是他在北师大任教的第5475天


他是著作《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的畅销书作者,该书一经出版便被列入“中国出版集团好书榜”,并被评为2018年度“中版好书”,还被长安街读书会列为向党政干部推荐阅读的第一书,还成为了第四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创新教材。


他是关注新时代改革的学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把更具阐释力的理论宣传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用学术性、政治性相结合的方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变为现实。


他也是一心“想和学生们一起读书”的师者,在思维碰撞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的学生成果丰硕。


角色在变,初心未改。


1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基于自己多年来对中国改革人学分析的深入思考,徐斌有了想写作一本关于中国改革的书籍的想法。选定主题后,他和几位青年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了该书。《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一书于2018年5月份顺利出版,好评如潮。在书中,徐斌提到“制度改革创造美好生活”,也正是“制度的变革给了我们和一代人改变命运的机会”。他说,自己也是制度变革的一名受益者。


1983年,15岁的徐斌考入了淄博师范学校,之后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从此便拉开了他从教生涯的序幕。而对大学的向往、对更大平台的渴望也一直萦绕在徐斌心中。政策的逐渐开放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有机会考上大学,并一路读研、读博,续写了与教师这份职业的缘分。虽然读书时与北师大失之交臂,但是,博士毕业后,他顺利进入北师大任教。而这一待,就是十五年。


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和研究已经持续了20多年,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早已是他深入灵魂的信条。2016-2017年在加拿大访学期间,为深入了解西方基督文化,徐斌参加了当地的一个圣经班。其中有一对老夫妇,善良热情,常请徐斌吃饭、喝咖啡,向他描绘上帝的美好,甚至说服徐斌信仰上帝。“他们跟我讲上帝,我就讲马克思。”徐斌笑言。访学期间,徐斌也有了一个意外收获,那就是让这对老夫妇对马克思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件趣事后来经常被徐斌拿来当段子讲给自己的学生,“我不相信某个外在事物可以左右我的命运。我钻研马克思主义学说这么多年,更相信这样一个有条理、有逻辑的成熟理论体系。”


常年来,徐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作为一切的基础,要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文本经典之中去把握理论思想,从学术中寻找思想的灵感,获得一种精神实质,从而利用理论体系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实现它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更需要专业从事学术研究的教师从理论层面进行研读,从思想层面进行阐释。用知识武装自己,打下思想功底,为社会的宣传教育奠定坚实基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总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在现实问题上仍存在一些争议。“我们是一个创造性发展的社会,很多问题都是书本上没有记载、实践中也没有发现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进行探索、总结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便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深邃的思想去解释这些现实问题,用实践去探索,从而释放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阐释力。”


2

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变成现实


博士期间,徐斌一直关注如何能把自己的研究领域与中国的现实问题相结合,于是对当代中国改革的人学分析从此开始。研究人学,就会涉及到人的存在、发展、本质等问题,而人又是生活在一定的制度和社会关系之中的,因此徐斌的研究侧重点后来又转向制度哲学。基于前期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理论基础,最近几年,徐斌有了更清晰的学术把握,也更加看重社会服务。


20190110154708344590404852.jpg


20190110154708348385004367.jpg


“社会宣传教育是教师肩上承载的另一份职责。”在当代中国,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问题不大,但是创造性发展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有了科学和深邃的理论,对其理论探索一直以来是大学教师毕生的工作。大学教师在学术研究基础上进行理论的阐释,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往往是以一敌百。2018年,围绕“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的主题,徐斌为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国家机关进行相关讲座,暑假期间还为中央组织部录制了20个网络视频课程,已经在“共产党员网”上线,并被列为党员干部培训选修课程。该书被中组部列为党员干部培训推进教材。徐斌认为,十九大精神也必须要和当前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于是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徐斌还为银行、国企作相关理论宣讲。在校内,徐斌也没有停歇,先后为校工会、地理科学学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做了“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中国改革的内在动力和运行规律”为主题的专题报告。


20190110154708354281102798.jpg


20190110154708359366405540.jpg


徐斌笃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变成现实的力量,才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变为改造社会、改变中国的理论,才能实现“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这些又需要我们变成人民群众的力量,做理论到群众之间的有力桥梁。理论是抽象的,它要被人民所掌握、所理解、所认同,才能真正变成现实的力量,成为每一个人发挥改革动力的力量。”在徐斌看来,理论到日常生活是有过渡的,而宣传和教育就是承载、联络二者的“桥梁”,不管是思想的表达还是话语的传递,或是形式的选择,都应具备通达普通群众的能力。


3

“我想和学生们一起读书”


说到对于学生的要求,徐斌把处理好“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放在首位。他认为,读书可以加深思想的深度、拓宽学术的视野,而这个过程也是细水长流,需要点滴积累的。徐斌经常鼓励学生研读经典书籍,包括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以及政治经济学著作等。在他看来,如果能通过读书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那么写作则水到渠成。


如此看重读书的徐斌,也把这种想法真正在教学生活中落地。“我主要是出于学术兴趣,想和学生们一起读书”,是徐斌开办读书会的初衷。平日没有教学任务时,徐斌本可以闭门在家进行相关学术研究,但他还是坚持每两周开一次读书会,到学校和学生们一起分享知识、碰撞灵感。就这样,为了保障学生读书的质量和效率,并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徐斌自发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会交流,书籍内容颇为广泛,主要围绕政治哲学,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徐斌会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其主题、启示等。读书会平均一周到两周就会举办一次,每次推选一名学生作为主讲人进行学术交流,徐斌也会就自己多年研究经验对相关书籍及理论进行讲解、阐释。学习气氛的热烈让每次读书会的时长都能保证在三个小时以上。徐斌坦言,“办读书会比上课累多了,但在读书交流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从第一次带自己的研究生办读书会,到现在不仅有北师大其他学院的师生积极参与,还吸引了如中央党校、北京语言大学等其他高校的学生、教师慕名前来学习。徐斌对此也很是欣慰,读书会作为一种开放、自由的学术交流形式,主动参与体现出大家积极为学的态度,因此他对大家的参与始终秉持欢迎的态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有量的积淀和努力都会得到质的飞跃。徐斌渐渐发现读书会的举办,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术兴趣,还提升了他们的个人素养与综合能力。在徐斌的引导下,学生学术功底的进步一点一点地体现在他们所取得的突出成果上。其中徐斌的两名学生在攻读硕士期间就参加了“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四校马克思主义博士生论坛并获得一等奖,“双百”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教育工作委员会征文等,他的每名学生也都至少能获得一项。除此之外,他还会带领他们在学生期间至少发表一篇C刊,培养的学生可谓成果丰硕。有不少学生也因此对学术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选择继续求学,受益匪浅。


在读书的过程中,徐斌也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寻找研究角度,并共同探讨研究的可行性。“这个过程很多学生进步很大,《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学意蕴》和即将出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认同机制研究》、《理性的选择》等一些著作,我都让学生参与到写作之中。”徐斌之所以毫无保留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正是因为通过这些锻炼可以让学生的思考、提炼、概括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学术、科研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徐斌的学生们也因此深深地感受到这份用心与责任。“从进入师门的那天起,徐老师的嘱咐和期望就成为了鞭策我们前进的力量。徐老师不仅是学习上的导师,也是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入门以来,在师门的熏陶和写作的锻炼下,潜移默化地吸收了许多知识和技巧。每一次读书会的悉心点评,每一篇书稿的详细反馈,每一次疑惑的耐心解答,还有日常的关心与督促,一字一句都是激励和警醒,都是对我们学习和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和修正。成为徐老师的学生,何其有幸,老师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而这些经历和收获也将成为宝贵的财富,支持我们继续前行。”徐斌指导的硕士生李夏洁这样评价道。博士生巩永丹也同样为能入徐门而庆幸、感慨,“自2014年起,我就跟从徐老师学习。在此期间,我深深感受到徐老师的博学强识和哲思学术。多年以来,导师讲授马列经典著作,研习马列人学,尤精制度哲学,其运思说理,清晰缜密;撰文论世,严谨求精;对待学生,亦师亦友。在学习期间,徐老师一直严格要求我们,通过每周一次的读书会带领我们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四年多来,收获满满。”也许能让自己的学生感到幸福也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幸福的事情。


“教育学生,花费百分之五十的心血也可以,百分之九十也可以,但后者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水平则完全不同,有责任感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我希望自己的学生特别优秀,自然投入得精力也会变多。”徐斌秉持着这样的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为学生构筑良好的学术环境与学习条件。


4

将思政课落到实处”


在大学政治课中,“前面几排座位空缺”这一现象似乎已经成为大学生们约定俗成的一个“规则”,思政课翘课、迟到等问题也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很多院校针对这一问题采取增加“上座率”、“前排不空缺”等措施,进行政治课的课堂规范,甚至认为是政治课“无聊”、“无趣”导致了学生喜爱度低的现象,于是呼吁教师增加课堂趣味性,打造“热闹”的课堂氛围,从而增加学生对老师与课程的喜爱。但是在徐斌看来,思政课之思想性的重要程度是远远大于其“热闹性”的,有趣却没有思想的课堂是无法达到真正的教育目标的。“我认为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是引领思想、训练思维、传授知识、塑造人格。对于这样相对抽象的理论课程,一定要讲出其中的思想精髓,而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我们身为老师,就更要有责任感、使命感。”


秉持“去功利”的学术良心,为教育学生而讲好每一堂课,为传授知识而保证每一堂课的质量,就是他所坚持的学术良心。要想学生喜爱课程且成绩优异,就要进行分数与学生客体之间的哲学思考,只有主体与客体之间契合程度增加,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兴趣提升,才能达到知识传授的预期效果。为了课堂气氛热闹、上座率高,却遗失了知识纯洁性,这样便是本末倒置。


寄语北师大  


自2016年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于相关学科更加重视,学校也应紧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步伐,增强党的领导,为提升国家话语权和国家思想政治的影响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寄语青年学子  


希望青年学子要有超越功利心的精神追求、超越动物属性的人的存在、超越现实的理想追求、超越做事的人格塑造。不断提升转变自己的思维能力与思维方式,构建未来目标为自己提供前进动力,为了生活而不是生存努力,实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