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师大人物» 陈黎:开朗若星河

陈黎:开朗若星河

20181126154321511960706225.jpg

 

陈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获理学学士。毕业后到北师大天文系工作,期间先后攻读天体力学专业硕士和天体物理专业博士,并取得相应学位。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天文系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高能天体物理及计算天文,为研究生开设课程“计算天文学”,为本科生开设课程“数学物理方法”、“计算方法”等,曾获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北京师范大学励耘优秀教师奖、钱瑗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北京师范大学十佳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高校优秀党员、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奖等。

 

数学系出身的天文人

 

陈黎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学生,插队的时候就特别喜欢数学,甚至自学了微积分。填报志愿时,陈黎一心是奔着北大去的,但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没能进入北大深造,而北师大包容地接纳了一批同样原因未能如愿进入北大的学生,其中就包括一开始并未将北师大作为志愿的陈黎。

 

积淀了十年的生源,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当一部分学生对反三角函数还没建立起概念的时候,另一些学生已经对泛函分析了如指掌了。但无论什么基础,大家对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都极为珍惜,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说法,“数学系早上和晚上的灯是连在一起的”。当年77级三位高个子的科任老师——董延凯、郝炳新和杨存斌,教学严谨,文化底蕴深厚,学生们送他们雅号“三高”。陈黎尤其喜欢郝先生,觉得听他讲课就是一种享受,他教态轻松,板书清晰,言语机谨,一堂课下来,学生会发现刚才左右挥洒的板书竟连成了一个逻辑的整体,这需要何等的功力!郝先生待学生极好,当年半数以上留学的同学都有他的推荐信。不仅是郝先生,数学系许多老师都一心为学生着想。当年大学对英文的要求不高,陈黎等7位同学一入学就通过了免修考试,但系里觉得英文不能荒废,便请了著名的留学归国教授蒋硕民先生给英语免修的同学办了个班,研读英文数学专著,使大家受益匪浅。也就是这般简单的师生交情,老先生却在毕业的关键时刻为她说了话,促成了陈黎留校北师大天文系,而这些陈黎直到多年后才听说。

 

进入全新领域的陈黎急需为自己“充电”,她选择了与数学关系紧密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方向,并在3年后(当时不允许立即考试)顺利考上了南京大学的天体力学硕士研究生,陈黎回忆起来不乏自豪:“考研微分方程我是满分的。”

 

20181126154321516275106597.jpg

 

“教书科研都要坐得起冷板凳”

 

不管是身边人还是陈黎自己,都认为她挺适合当老师的,她开玩笑称自己是“少年老成”,小学当学生干部替老师管理课堂,中学演过独幕话剧中的老师,还得了表演优秀奖。她说当老师是自己这辈子的无悔选择。

 

老师是份匠人的职业,须匠心独具。可能大家都不太看好匠人,尤其是在各方面压力或者诱惑都很大的当今社会。但陈黎认为匠人精神是好老师必备的。

 

匠人精神体现在对教学的热爱和不断打磨的乐趣之中。“老师这种职业有点像当演员似的,有一种表现欲,能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以明确、浅显、有趣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是非常令人陶醉的。”在得到中级职称之后,陈黎前后承担了四五门不同的课程,是当时天文系开设课程种类最多的青年教师。她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经过精心准备,陈黎最后获得了理科组一等奖,专家评审组认为她的板书设计讲究、语言诙谐生动,“多一句嫌多,少一句嫌少”。这是对她教学能力的充分肯定,但她认为比赛仅是一种show,能反映水平,却不见得是教学常态。因此她告诉督导可以随时来听自己的课,无论什么时候她对课程的要求都是力求达到比赛时的状态。要想做到这样,肯定是要花费很多功夫,比如对于PPT的应用,她在字号、符号、布局、动画、用词等方面潜心琢磨,要求每页的展示都符合视觉的舒适度和习惯,配合必要的板书,内容在单页上自封闭。PPT的形式必须突出重点,避免花哨。把课件的重点放在知识点和知识体系的联系上。她体会道“一门课不匝上十遍二十遍是不敢讲出来的”。匠心的投入也带来了可喜的结果,最近8年,她连续4次被本科生推荐为最受欢迎的“十佳教师”候选人。若是问已经毕业的学生,北师大天文学系教书好的老师有谁,他们大多会提起陈黎来。  

 

经过了数十年的教学实践,陈黎认为应让学生从课程中体会什么是严谨的科学态度。除了课程本身的严谨性,她还通过若干科研实例讲述如何严谨地对待“新发现”,陈黎表示,“我要把自己的科学态度带给学生。”一定不能为了一时的所谓成果弄虚作假,害人害己。高校各类教材层出不穷,陈黎对此也有反思。她坚持要对自己负责,对教材负责。既然有国外的经典教材“珠玉在前”,“如果你出的教材没有新意,就不要出教材。”陈黎坦言自己对待这件事是非常谨慎的,既然打算出书,就要有自己的新鲜点,目前她已经和科学出版社签约出一本关于“计算天文学”的专著,这也是她多年教学科研的成果体现。

 

教书是一种输出,陈黎也很注重“输入”。她至少每年会听一门不同院系的新课,所听课程不止局限于北师大校园,她还去中科院、清华等学校多次听课学习。“不少课不能完全听得懂,但至少开阔一下我的视野”。“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她身上已经深入骨髓。年轻人流行用“薄荷英语”等软件督促自己学习英语,陈黎也乐此不疲,目前已经读了40多万字的小说。

 

“不管是教书还是科研都不要图虚名,要坐得住。”有些科研工作是非常平淡琐碎的,甚至过程还有些“痛苦”,但又是“苦中有乐”的,若是半夜突来灵感,陈黎就很兴奋,甚至爬起来写一夜的程序。科研项目的前期准备是漫长又寂寞的,短期内往往看不到“回报”,陈黎认为,科学研究如果限制在有用无用上就不用往前走了,要有心胸做一些短期无用的事。

 

“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简称HXMT)卫星是中国第一个高能天文卫星,这颗卫星从开始到上天花了十几年的时间。陈黎带着几位天文系的师生一开始便参加了项目的预研究。这一过程历时四五年,很锻炼人,关于软件编写和管理的内容都得一点点从头学过,且这期间是没有专门经费支持的,但天文系培养的两名硕士生现在已经成为项目的中坚力量。陈黎的第一个博士生已经是卫星地面系统的主要负责人。这一颗“中国智造”的卫星在双中子星并合产生引力波(GW170817)联合观测中也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这么一件天文届的大事是有中国贡献的,中国贡献里也有北师大的。我们都是贡献者,虽然贡献很微薄。”最近几年,陈黎陆续拿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百万元的支持。

 

20181126154321520446907338.jpg

 

对学生要有爱心和心胸

 

毕业工作至今,陈黎一共担任过七个班级的班主任,这应该是天文系当过最多任班主任的人了。她发自内心地喜欢学生,学生对她的反馈也都特别好。她一直记着一位转系的学生对她的评价:“在天文系你是对我们最好的老师,没有之一。”并且深受感动。陈黎反思,一个喜欢教学的老师,肯定是个喜欢学生的人,能够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获得成长。

 

陈黎对学生的关注不只在学业上,在担任8年系主任和1年党总支书记期间,她能认得所有的本科生,因为当时没有主管本科生工作的书记,本科生有事都可以直接找她。她能非常敏锐地看到孩子的内心,因此也获得了学生们的信任。“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其实是弱势的,当你平等地对待他的时候,他会和你推心置腹。如果你获得这份信任,必然会尽全力去帮助他。”她曾经为了因家庭原因苦恼不堪的学生,二话不说直接赴外地家访,为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不遗余力。甚至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在遇到困惑的问题时还会来寻求她的帮助。陈黎总是根据多年的经验和自身经历,为学生分析情况、出谋划策,助他们渡过难关。

 

陈黎认为当一名教师,有爱心不难,有心胸却比较难做到。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有质疑之处可以直接打断她,相互讨论,看谁能说服谁。她欣赏学生有独到的见解,且她对学生有一个承诺:如果学生能挑出她课堂里的一个错误,期末考试就给这位学生加分,包括知识性错误、错字、标点等。陈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不拖堂,她笑称是因为自己上课的时候就特别烦拖堂的老师,因此她特别能体谅学生的心情。

 

陈黎说自己其实就是特别普通的一个老师,但她又如此特别。她对于名号和头衔清醒而谦逊,她戏谑地说,“我根本不是天文学家,我跟数学系的说我是搞天文的,我跟天文系说我是学数学的,其实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她实事求是,反感空话套话,开会的时候坚守“有事说事,没事散会”的原则;她知足常乐,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合唱团、舞蹈队都能觅得她的身影;她天性好奇,新的软件和语言都想了解,还乐于自嘲“都老太太了还作出很有兴趣的样子”。她的眼底是浩瀚星空,她的心胸亦开阔明朗!

 

20181126154321523387107057.jp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