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平台» 媒体师大» 【新京报】熊晓琳:让思政课有深度有温度

【新京报】熊晓琳:让思政课有深度有温度

熊晓琳用音乐舞蹈作品讲思政课。 通讯员 任洁 摄

 

       “一定要提前准备,晚一分钟就抢不到了。”每学期选课的时候,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熊晓琳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格外“抢手”。看视频、唱歌谣、播报新闻……熊晓琳的课堂改变了不少学生对思政课的固有印象,他们感叹:“没想到思政课还能上得这么鲜活有趣!”27年来,熊晓琳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课程。在她看来,思政课不仅是知识的讲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能够让学生一辈子受益。

 

  用音乐作品讲家国情怀

 

  “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餐餐味道香。”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熊晓琳用《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拿起武器闹革命》《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等歌曲带领学生重温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这种把音乐舞蹈素材运用于教学中的方法正是熊晓琳讲思政课的一大特色,她的资料库里积累了500多首歌曲,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都能巧妙地对应和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堂课上,熊晓琳带同学们听了一首《你的名字,我的力量》,引导他们思考马克思留下了什么,为什么他能够成为我们的力量;讲“中国梦”时,熊晓琳用了一首《我的要求不算高》,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梦也是每个人自己的梦,大家都应该成为建设者和奋斗者。“听一听歌曲,讲一讲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久远的历史和抽象的理论就变得鲜活起来了。”熊晓琳自己就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她认为,音乐是最能触发情感的东西。有时候,学生会觉得思政课的内容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但是当他们用歌曲唱出来的时候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熊晓琳还计划以后专门开设一门选修课,就讲《音乐作品中的家国情怀》。

 

  除了创新教学模式,熊晓琳还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熊晓琳认为,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对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并且在生活中真践行。“只有这样,讲课的时候才会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把青年教师“领进家门”

 

  27年来,熊晓琳一直坚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先后被评为“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等。她在教学上的探索和创新对不少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一学生李国庆也希望未来能够走上讲台,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当被问及未来想怎样讲好思政课时,李国庆表示:“就像熊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要有深度,也要有温度。”

 

  除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熊晓琳还有一批特殊的学生——思政课青年教师。2012年,熊晓琳工作室入选首批“北京市名师工作室”,自那时起,熊晓琳开始承担培训北京市思政课新上岗教师的任务,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她眼里,这项工作责任重大。“通过这批青年教师,你又会影响无数的学生。”

 

  通过反复论证,熊晓琳规划了思政课建设和师德教育、科研基础能力训练、教学法和基本技能等五大模块内容,希望有针对性地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

 

  经过几年的摸索,熊晓琳工作室构建了三级培训体系,把青年教师“领进家门,扶上马,送一程”。除了新上岗教师培训外,还组织青年教师发展论坛,给老师们提供定期的“加油站”,并且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北京思想青年等平台构建“空中课堂”,提供不间断的指导。

 

TOP